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酷暑、地震與封城:2022年夏天成都人如何經歷三大考驗

「疫情給我的感受最深,因為地震跟高溫不會限制你的自由,但疫情下就有一堆限制。還有好多健康碼,什麼碼都要掃。很不方便。高溫熱就熱,可以去涼爽的地方避暑,或回家開空調。但疫情的封控讓人覺得很緊張,不知道該怎麼辦。」

這是一位成都市民在被問及連續歷經疫情封控、地震和酷暑等三大事件衝擊時的感受。

今年30歲、土生土長的成都人安迪(經要求化名)對BBC中文說,現在嚴格的「靜態管理」(中國官方封控及動態清零防疫政策的別稱)已經超過三周了。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本來認為中秋假期後應該就會解封,但現在仍在一天一天地等待解封的來臨。

他說,這幾天心底雖然沒有那樣慌張,但仍有焦慮,「主要是成都不缺蔬菜糧食,比上海好一點,但這次真的有點惱火」。

確實,對四川成都市民來說,2022年夏天肯定是個難忘的夏季,但滋味並不大好受——先有酷暑限電,之後又有疫情管控,關在家中卻面對強震到來。

BBC中文與幾位成都市民對談,了解他們對這一個夏天先後遭遇的天災及疫情封控的近身觀察。

多事之夏

2022年夏天,先是酷暑的侵襲。高溫及久旱不雨的晴空,在中國大陸南方越來越嚴峻。十分倚賴水力發電的四川及重慶飽受「電荒」之苦。

譬如,有「火爐」之稱的大城市重慶,曾有白天一度高達攝氏45度的高溫,民眾到商場或溪谷避暑,成為新聞熱點。之後,為了「還電於民」,8月開始,四川許多工廠被要求放「高溫假」數星期,以解決高溫帶給民眾無法用電而可能導致的健康問題。而工廠限電也灼傷了產業經濟。

酷暑一直要到八月底,天氣轉變,氣溫下滑且同時降雨,暫時紓解危機。

然而,緊接著是新冠肺炎的挑戰。

傳播力迅速的新冠奧密克戎(Omicron)變種病毒,8月下旬在2100萬人口的四川首府成都開始蔓延。8月25日,成都暴發兩年多來最嚴重的一波疫情。9月1日,四川宣佈全市當天傍晚起「原則居家」,「封控結束時間不明」,施行「靜態管理」。此聲明發出後,立即有大批民眾上街搶購食物,囤積生活用品。

迄今,封控政策仍在繼續,許多民眾告訴BBC中文,目前還能叫外賣,吃飯不成問題。

但是封控初期,在家中的四川人,還要面對另一個天災威脅——強震來襲。9月5日,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縣發生6.8級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地震最高烈度為9度。據最新統計,地震至今奪走93人性命,另有25人失聯。

即便地震震央在成都市外,但在成都也感受到強烈震感。一名住在數十層樓高公寓的成都市民「三妹兒」告訴BBC中文,她家住太高,地震時搖晃得太厲害,要跑下樓都來不及。此外,發生地震時,有民眾後來告訴BBC中文,身處封控小區的民眾在天搖地動時,卻無法離開物業或小區大門,因此與社區管委會及「大白」(身穿白色防護服的防疫人員)發生口角,有關新聞引發議論紛紛

譬如,在成都成華區一個物業經理在地震發生時,在微信群裏要求大家「不准跑」的一張信息截圖,在中國互聯網上招致網民抨擊。該經理之後接受中國官媒《人民日報》採訪為自己辯護稱:「地震再嚴重也嚴重不到哪兒去,在家裏待最安全。」有關言論引起爭議,並遭到媒體批評,認為「居家隔離遇地震有權緊急避險」。

但是也有若干自稱來自成都的市民,在BBC中文臉書底下留言說地震時,城裏很安定,居民亦多半冷靜,他們認為影片無法代表地震時成都情況。

同一時間,就在九月初,微博及微信開始廣傳一位來自署名「英英」的成都母親的抖音影片。在9月4日發出的影片,這位母親在影片中向成都市長陳情,她說自己的的兒子因為重病8月2心臟病就診期間,華西出現一例陽性,其子因此成了密切接觸者,需要集中隔離。強制隔離數日後,回家再要隔離三天,尚未就醫便病逝家中。

這名母親說:「市長,我打了幾次電話,也打不通。我的心情也無法舒緩……所以我真的要把這個事情反映給你們,娃娃還小,家裏的頂樑柱也去了。市長我也是無奈,我發這個抖音我也是無奈之舉,希望你能看到。」

根據「中國數字時代」網站,該影片之後在該女士的抖音帳號中下架,微博上的影片及相關關鍵字也無法搜尋。BBC中文無法獨立核實該影片。

這些事情也在中國互聯網上再次引爆對於「清零政策」代價是否過大的激辯。

另一位成都市民張先生告訴記者說,他認為封城措施「不是科學的問題,是政治問題。這是制度之爭……封鎖是個『面子工程』,『清零』會有多長,就未可知了」。

張先生告訴BBC中文,以成都來說,大多數人都住在小區,所以地方政府需要物業人員來協助管理防疫。他說:「不然2000多萬人,政府哪有足夠人力管制?」

「小區有人地震時被困,這是在當下的行政思維下,要管理疫情還是管理地震?他們當然只管理疫情,地震一來,就是無法變通的,也不敢變通。所以當然是不能讓民眾離開家門。」

他告訴記者,無論上海或成都,地方政府都不願意封城,因為他們有很多經濟利益都在這些地方,「但是他們沒有權力。對他們來說,是很不願意的事情,但沒有辦法。譬如上海,成都也一樣的,沒辦法。」

不過,成都市還是有像張先生這樣的極少數市民,不住在物業能集中管理的小區,因此,在封控初期,他可以找到方法離開成都,前往重慶或外省份,避免「封城」危機。

防疫遇到天災

事實上,在目睹今年春季上海封城三個月造成許多上海市民挨餓,就醫無門震撼海內外的景況後,成都市的防控顯得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地方政府及民眾深怕上海發生的窘境,在同樣超過2千萬人口的成都市上演。

成都市目前封控方式分為高風險、中風險、低風險區及解封區。目前,市民吃飯點外賣不成問題,眾人能持核酸檢驗報告後,申請一天出門一小時購買生活基本必需品。民眾仍時感焦慮,因為疫情封控確實已經嚴重影響生活。

安迪向BBC中文解釋,九月應該是學童要上學的日子,現在大家困在小區裏,不時傳出樓裏小孩嬉鬧,練習樂器,或父母吆喝孩子們的噪音好幾個小時。無法出門上班的他,要在家中忍受噪音。偶爾他被單位安排去當「大白」(防疫志願者),或申請出門採購透透氣。

https://www.instagram.com/p/CicgEaMuhr8/?igshid=ODBkMDk1MTU%3D

另一位來自歐洲,在成都工作的Arina(阿里娜)則告訴BBC,過去一星期,大家一兩天內就有一小時可以出門採購日常用品,但她在曾經喧鬧的馬路上總是唯一一位行人,整個城市在封控下萬分寂靜。

周二(13日)阿里娜傳簡訊告訴記者,今天居住的小區「微解封」了,可以在小區走動,去超市購物,心情都舒暢了一些,期盼盡早回到正常生活。

反思防疫政策遇到天災的成都日常,安迪苦笑著告訴記者,地震發生時,搖晃很厲害:「但大家下樓還知道一定要抓上口罩,才往外跑」,可以說,防疫已經深入有著「天府之國」美稱的成都市一些市民的潛意識,在天災來臨時,防疫還是逃命難以分割。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