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香港疫情與中共二十大:每日確診再次破萬 「黨代會後通關」能否圓夢

香港國際機場客運大樓抵達大堂內一對男女推著行李手推車前行(1/8/2022)

NurPhoto / Getty Images
香港對外邊境理論上從未關閉,但入境隔離檢疫措施讓不少海外旅客卻步。

中國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上任兩個月後,與廣東省商討對中國大陸恢復通關安排,但他人還沒出發,就已有建制派政治人物質疑能否在短期內成事,原本的會面又臨時改成網上會議。

緊接著,香港衛生部門星期四(9月1日)公布,此前一天新冠病毒病(COVID-19)新增確診病例10586例,是繼2月25日以來再次突破單日新增1萬例。

過去一周接連有官員警告,防疫措施可能將再次收緊。這消息讓香港社會擔心,香港對外、對內恢復免隔離檢疫通關是否再次變得遙遙無期。

中共第20次全國代表大會已定於10月16日召開,過去至少一年一直有傳言或分析稱,香港邊境檢疫措施有望在二十大過後放寬,如今似乎難以成真。

香港通關條件是否已經充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xpGV1ALqGU

香港應否放寬為對抗新冠病毒病疫情而實施的入境隔離政策,自去年起已爭議不斷,外國商界投訴聲音尤其響亮。

李家超7月1日就任中國香港特首後一個星期,特區政府便宣佈暫緩「航班熔斷機制」,讓大多數民航客機路線恢復運營。8月12日起,從外國或台灣入境後隔離檢疫天數,從七天更改為「4+3」,即在指定檢疫酒店強制檢疫三天,其後居家醫學監察四天。

但這措施並未讓外國訪港遊客顯著增加。BBC中文粵語《時事一周》廣播節目〈華人談天下〉欄目特約撰稿人、資深媒體人袁建國在欄目中說:「自從政府將海外入境隔離日數減為三天之後,由機場抵港的人數確實比之前多,每天有幾千人——雖然仍不足疫情之前的十分之一。但細心一看,這幾千人裏,只有200、300人是海外旅客,其他都是香港人。」

「究竟商界,尤其是國際商界,對香港政府放寬入境隔離日數措施收不收貨(認不認可),大家可以從每日海外旅客入境數字裏得到答案。」

法國外貿銀行(Natixis)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艾西亞(Alicia Garcia Herrero)本來以香港為基地,最近她轉到台灣。她認為這樣的入境隔離檢疫並不合理,但也認為這是大中華區的共同問題——台灣目前仍存在入境隔離檢疫措施。

艾西亞對BBC中文記者說:「香港市民顯然不喜歡這狀況,尤其是高收入人士。但我也肯定有些人覺得自己受到了保護。」

在香港特區立法會中處於壓倒性優勢的建制派也擔心通關無期。第一大黨民建聯最近發表對特首《施政報告》的建議時,也突出其促請盡快放寬「4+3」政策的立場,並指出不放寬國際通關恐將加劇人才流失,不利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形象;對大陸通關無期,促請實現讓商界人士能通關營商,並恩恤處理其他市民通關探親申請。

但單日染疫人數再次上升,引來了新一輪憂慮。

香港現有人口718萬;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9月1日公布的數據中,10342例屬本地感染,244例屬於輸入病例。同日,人口14.1億的中國大陸新增確診病例368例,其中境外輸入病例61例。

目前特區衛生部門仍將此輪疫情視為第五波疫情。自2021年12月31日至今年9月1日為止,累計病例87萬餘例,9488人死亡。

美國耶魯大學公共衛生副教授陳希博士對BBC中文評論說:「香港疫苗施打情況較好,接近90%的完全施打比例。然而目前各類新冠疫苗並不能有效防止感染,加上香港與全球各地航班的往來,在更以傳播的變種病毒侵襲下感染數激增並不意外。很重要的是要通過衡量醫療系統的壓力來判斷是否應當收緊防疫政策。」

但特區政府衛生官員近來不斷指出,香港老年人與兒童接種疫苗比率偏低。官方統計顯示,全體市民接種率達94%,但3歲以下人口整體疫苗接種比率11.4%;3至11歲80.6%;60歲以上88.7%;70歲以上82.6%;80歲以上70.5%。

Click here to see the BBC interactive

數字以外,一些現象也特別受到輿論關注。其中,過去兩周,特區政府主要官員接連確診,比如政務司副司長、律政司副司長、入境事務處處長等。

特區政府早於一周前已警告確診數字可能再次飆升。醫務衛生局局長盧寵茂教授8月26日說:「將現在的上升軌跡拉平,亦減少我們公營醫療系統的壓力,從而讓非新冠的醫療服務盡快回復正常,否則政府在別無選擇下,有可能收緊其他社交距離措施。」

港府同時宣佈實施新防疫措施。比如要求參加宴會者在出示疫苗接種紀錄之餘,須在最多24小時前接受快速抗原自測,並取得陰性結果;教育局要求中學在11月1日前須達到90%學生已接種三劑新冠病毒疫苗,否則不能恢復全日面授課堂;衛生防護中心預告將會把「疫苗通行證」適用年齡從12歲下降至5歲,意味著沒能滿足接種要求的兒童將無法進出餐館等場所。

李家超9月1日稱,他的抗疫政策基礎是「保護高風險人士,確保盡量防止輕症變成重症、盡量防止重症變成死亡」。

「在我做到這個保障下,以及我們的公共醫療體系可以維持應付疫情以及一般對社會的服務期間,我的方向是很清晰:容許社會有最大空間,容許我們跟國際有最大接軌。」

新冠病毒更多報道

BBC

至於單日確診1萬病例會否成為再次收緊通關措施的分水嶺,接受BBC中文採訪的醫學與經濟專家也似乎覺得難以判斷。英國公共衛生專家,香港中文大學榮休教授葛菲雪(Prof Sian Griffiths)認為,恢復通關至2019年疫情前水平顯然能恢復經濟發展,但這受制於中國大陸的「動態清零」政策。

葛菲雪教授說:「關鍵在於社會能承受疫情到多大程度,而這影響到如何決策。要把『動態清零』擱在一旁很困難,因為其左右角色強而有力。」

英國格拉斯哥大學蘇格蘭中國問題研究中心主任杜珍教授(Prof Jane Duckett)說:「北京的底線是避免新冠病毒病在中國大陸傳播,就目前而言他們不願對此妥協。任何形式的開放邊境都必須備有措施阻止傳播發生,要是新冠病毒繼續在香港擴散,開關並不可能。」

香港大學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講師阮穎嫻博士說:「因為它對社會的影響實在太大,所以這不能單純循醫療的想法去做。當然,1萬是一個整數,大家也許覺得要做點什麼。但現在的形勢就是(中國)希望香港逐步對國際重啟,因為香港是替中國賺錢的兒子。」

「經濟是考核地方官員的一個重要指標,中國全國都是。那如今香港已經進入國家體制,雖然說是『一國兩制』,所以他們也不能忽視經濟,尤其當香港是被委以重任,要搞好經濟,中國仍要依靠香港。」

特區政府官方顧問團內也有知名學者提出應考慮放寬邊境管制。特區政府感染控制科學委員會委員,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柏良醫生本周接受廣播電台採訪時指出,香港新冠病毒感染病例中,奧密克戎(Omicron)亞型變異病毒株BA.5佔比超過一半,若此比率達90%,這一波疫情將會到達頂峰。

何柏良還認為,全球流行的病毒株與香港並無分別,加上類似中國大陸顏色健康碼的安排已經實施,將入境檢疫安排從「4+3」放寬至「0+7」——無需隔離檢疫,只需居家醫學監察七天——不但風險可控,也能作為讓香港市民接種疫苗的誘因。

面對特區政府可能因為1萬例關口被衝破而再度收緊防疫措施,何柏良認為,防疫措施應是讓完成接種的人士恢復正常生活,收緊措施則如同在懲罰打針的人。

香港通關 中共二十大後都免談?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右)與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左)在香港特區政府總部會見傳媒(中新社圖片1/9/2022)

China News Service
李家超(右)原本希望到廣州會晤廣東省與穗深兩市領導官員。

在中國每日新增數百例的情況下,四川成都、廣東廣州和深圳先後全部或局部實施封控,一些媒體將之稱為「凖封城」。

李家超廣州之行最終演變成與廣東省、廣州市和深圳市領導官員舉行視像會議。特區政府新聞稿稱,廣東省與深圳市方面對香港特區提出的「逆向隔離」建議表示支持,並同意設立專班共同商議落實細節,按程序報批後實施。

特區政府解釋,所謂「逆向隔離」,即香港赴中國大陸人員先在香港隔離,再以閉環方式進入深圳,以符合大陸集中隔離醫學觀察與居家健康監測「7+3」規定。港府並未進一步說明大概操作。

而當香港特首李家超到廣州會晤省級官員商討通關措施的消息傳出之後,當地網民顯得尤其抗拒。

新浪微博上,在一條李家超歡迎新加坡副總理兼經濟政策統籌部長王瑞傑訪問香港的帖文下,一位大陸網民說:「特首先生,還是採取措施管控疫情吧,您看隔壁深圳市民,每天都心驚膽顫的過日子。」

另一位網民跟帖:「附議。目前深圳市民的上班的不便其中很大部分是替香港防疫漏洞買單。」

在香港鳳凰衛視官方微博一條報道李家超將與廣東省官員會晤的網帖下,一位網民說:「你們是感染了居家就好。我們是一人感染封一大片,十幾萬人無工開,你們要商貿,我們要的是活命,真的求放過。」

中國國家衛健委疾病預防控制專家委員會成員,廣東深圳第三人民醫院院長盧洪洲對官方香港電台指出,深圳近日首次發現奧密克戎BA.5進化分支BF.15病毒株,其與香港的一株病毒序列高度同源,不排除感染源來自香港。對此,香港大學何栢良醫生認為須作流行病學調查與源頭追蹤,不能就此下定論。

香港某服裝店市民在選購衣服(中新社圖片4/8/2022)

China News Service
特區政府預期今年全年經濟增長在負0.5%至正0.5%之間。

但深圳網民所指出的經濟問題在香港也能清楚感受得到:香港2022年第一季度經調整本地生產總值(GDP)同比下跌3.9%之後,第二季度經調整數字只回升至同比增長負1.3%。特區政府經濟顧問隨即將全年經濟增長預測下調至負0.5%至正0.5%之間。

美國評級機構惠譽國際(Fitch Ratings)跟隨香港特區政府下調香港經濟增長預測至全年負增長0.5%;法國外貿銀行預期香港2022年經濟零增長。

香港嶺南大學政策研究院8月初發表的一份針對香港與中國大陸通關的民意調查指出,1200多名受訪者中,64%的個人收入因為「封關」狀態而減少,31%受訪者表示,「封關」導致他們失業或短暫失業。

法國外貿銀行經濟學家艾西亞說,要是再不放寬入境防疫措施,香港將繼2020年以來再次陷入經濟衰退。

艾西亞對BBC中文記者說:「旅遊業貢獻香港一半的零售收益,沒有了旅客是什麼情況,可想而知。」

「我們將今年香港經濟增長預測定於零,這已經是基於當局會解除出入境管制,或至少撤銷酒店隔離措施的假設,但這也許再也不會發生。」

在確診1萬大關被破前夕,10月份舉行的香港世界桌球大師賽(台球大師賽)與11月初舉行的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七人橄欖球賽)主辦方先後宣佈將以閉環氣泡方式堅持舉行比賽。但同時,屬於世界羽聯世界巡迴賽(BWF World Tour)一部分的香港公開羽毛球錦標賽宣佈連續第三年停辦,2023年8月舉行的世界龍舟錦標賽也決定從香港移師泰國。

但這些體育比賽似乎都不及同樣在11月舉行的國際金融投資峰會那麼「生死攸關」。在「逆向隔離」計劃公布後,彭博社引述消息人士稱,特首李家超「傾向」在這場峰會前撤銷酒店隔離政策,以示香港全面恢復正常。

特區行政長官辦公室不久發聲明回應,其內容並未對彭博社的報道置評,但重申了李家超政府對防疫的五點政策,首要一項是「不躺平」。

港大阮穎嫻博士對BBC中文記者說:「現在它的隔離措施有機會影響到高峰會能否成事,人能不能來,以及派什麼級別的人來,所以在這事情上他們(特區政府)現在應該是非常糾結的。但我覺得對於外國人來說,他們是懶得理你,因為外國根本口罩又不用……就是他們已經覺得沒事了,他們已經跟病毒共存了很久。」

「所以現在的問題是,香港要是爆得很厲害,會否影響到中國國內的穩定,以及這會否讓中國抗疫體制蒙羞而已。」

習近平(右)與李家超(左)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特區新一屆政府就職儀式上(1/7/2022)

Reuters
阮穎嫻認為,北京同時交托予香港發展經濟和撲滅疫情兩個任務,惟此兩個目標互相背道而馳。

2021年10月,英國《金融時報》曾引述匿名中國官員稱,香港邊境將維持相對封閉,直到中共二十大之後。實際上,「二十大後通關」已被香港民間討論多時。

但疫情「破萬」對此想法構成衝擊。香港《明報》9月2日社評說:「內地抗疫事關14億人,須以大局為重,未來一段時間,相信仍會堅持動態清零,認為10月中共二十大後內地會馬上放寬通關,未免一廂情願。香港早已不存在清零的可能,無望與內地免檢疫通關。」

官方中國中央電視台同日也以《西方國家「躺平式」抗疫的災害級「療效」》為題發表評論,針對英國、美國與日本疫情,批評西方國家「『躺』出了疫情失控,『躺』出了社會失序,『躺』出了民眾失去生命」,警告「『躺平』不可能躺贏,與病毒共存只能全盤皆輸」。

港中大榮休教授葛菲雪對BBC中文評論說,英國新冠確診病例在今年入夏之際確實增加,但監測顯示BA.4與BA.5變異株浪潮已經回落,英格蘭首席醫療官更在8月31日宣佈下調警戒級別。然而英格蘭同時已凖備開展秋季疫苗加強劑接種計劃,大眾也已接受冬季新冠病例將再次增加,醫療體系將再次受壓。

「這就是學習與新冠大流行共存的過程。如今新冠在威爾士已被列為容易導致住院率上升的典型呼吸系統疾病來呈報,就像流感和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一樣。」

葛菲雪教授認為,二十大後能否通關難以預料,「它(中國)也不會做到消滅這疾病,而是確保有足夠的疫苗供應,讓中國再次開放,同時讓其人口能承受疾病進口的風險,而其挑戰是如何控制疾病,使其處於低感染水平,不至於造成疫情冒起初期我們能看到的混亂」,並同時照顧到經濟需要,以及人民精神健康和對醫療服務的需求。

蘇格蘭格拉斯哥大學的杜珍教授不預期中共會突然放棄「動態清零」政策,只會有序受控地慢慢變更政策,以免病毒四散導致死亡,「這對於習近平迄今為止的新冠抗疫政策將是一大打擊」。

那是否也意味著香港「開關」無望?杜珍教授對BBC中文指出:「在『清零』與毫無限制之間,仍有許多選項可挽救性命。政策焦點應當是如何保障容易受嚴重疾病影響,甚至致死的人——確保他們能接種上疫苗,和得到所需治療。」

港大阮穎嫻博士認為,香港既要滿足發展經濟的任務,又得滿足「動態清零」,兩個目標互相矛盾,施政並不容易。

「你是不可能再回去七天隔離的日子了。因為一旦你倒退回七天,外國人就會覺得被耍了,那『我還是先觀望一下吧,我不會把公司設在你這裏,你突然這樣,我的員工又走不了了』,因為他們已經覺得隔離多少天都已經不切實際。」

耶魯大學陳希博士對BBC中文表示:「在我看來,二十大更有可能標誌著重大轉變的開始,而不是現有政策的中斷。可能的政策轉變會帶動香港的調整。近期中國疾控中心發佈『今冬明春或出現新冠與流感疊加流行風險』的警告,這是否意味著政策只會緩步調整,仍需觀察。」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