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香港國安法下爆發「移民潮」 三名教師離開與留下的選擇

近年移民潮席捲香港不同界別,教育界也遭受衝擊,爆發離職潮。根據香港教育局5月份的統計數字,反映本學年公營及直資中小學教師流失人數達4050人,較上學年急升7成,創近年新高,數據亦顯示本學年新聘教師人數增加33%至3790人,推算平均每14名教師便有1人是新教師。

香港《國安法》於2020年6月30日實施後,香港不少老師目睹政治及教育環境的急速變化,深受壓力,憂慮觸犯「紅線」,有人認為繼續在香港任教不僅「違背自己的專業與良知」,也可能惹上官非,自我審查及寒蟬效應令他們意興闌珊;與此同時, 英國為英國國民(海外) 護照(俗稱BNO)的港人提供移英計劃,促使不少教師選擇辭職移民。

《國安法》的擔憂與教師選擇辭職

香港荃灣一所中學,下課鈴聲一響,黃寧(化名)沒有像平日留下批改作業及整理課後活動,而是匆匆地驅車回家。這天晚上,昔日任教的學生要與她餞別。還有幾天,她便要結束17年的教學生涯。秋天她便離開,移民英國。

由學校到新界的家,車程大約需時45分鐘。這一條路,她一走就走了17年。從大學畢業後,她就在這所中學任教,春風化雨,桃李滿門。


「我主要是教通識的,每一屆平均有二百個學生,捏指一算,17年敎過差不多三、四千學生。很快我要離開了,很不捨」 。黃寧一邊開車,一邊傷感地說。她坦言非常熱愛當老師,17年教學過程非常快樂。 「教學相長,是學生完滿了我,成就了今天的我。」

香港教育局於2009年推行通識教育,旨在加深學生對自身、社會國家的理解,培養多角度思考能力,是高中必修科目。

2014年9月下旬香港爆發「雨傘運動」(又稱「佔中行動」,指香港民主派支持者為了爭取一個沒有篩選機制的普選制度,揭開為期79天的「佔領中環」運動); 2019 年反對《逃犯條例》修訂運動(亦稱「反送中」或「反修例」運動)爆發, 有政界人士與中國官媒追溯青年人參與社會運動的源頭,建制派批評部分教師煽動學生上街參與運動,劍指在香港推行了10年的通識教育。

根據香港教育局回復立法會的文件,過去三年(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共接獲344宗與2019年「反修例」事件有關、教師被指涉違反專業操守的投訴,共有6名教師因而被「釘牌」(即取消教師註冊),其中3人因被判處監禁而被取消教師註冊。

外界認為這個批判性思考教學生鬧政府、鬧人,「老師成為代罪羔羊」,那一刻,「全城通識老師都在問自己是否做錯了,這是一道重創」,黃寧對BBC中文說。

2021年年初已移民英國的吳愛華(化名)老師,移民前在香港中學教了30年的英文與通識科。他對BBC中文表示,2019年「反送中運動」後,社會對整個教育體系、通識科的指責可謂排山倒海,矛頭指向政府當日為何成立通識科,令到學生對事情政治化,他們亦指責政府、學校把關不嚴,令到一些有潛在政治野心的老師在課堂上宣揚其政治理念,並鼓動學生去破壞社會及做違法的事情。

「作為一名通識老師,感到這個指控很不公平,也很不實在。」當時他已預料到,再繼續教授這一科將會沒有前途,終有一天通識科將會被取締。

留任教師:「這些從來不是一個紅線」

在香港國安法實施後,不少老師擔心觸犯「紅線」,深感壓力。

穆家駿在著名的左派中學培僑中學任教八年,主要教中國歷史及通識科。穆家駿認為,「這些從來不是一個紅線」。他認為要公允地對國家發展、認識社會問題,「除非你希望透過這些問題去引發對國家的憎恨,對身份認同負面的消息,我認為這是超越了課程應有的。」

針對有老師因為教材上的問題而被「釘牌」,穆家駿認為,那些被「釘牌」的老師,第一人數極少,反映教育界絶大多數的老師都是沒有問題的;第二是「釘牌」的個案當中,那位教師被指亂教「鴉片戰爭」內容(據悉該教師對學生稱英國對中國發起「鴉片戰爭」是要「消滅鴉片」),穆家駿認為他沒有盡老師應有的責任傳授正確的知識,被「釘牌」理所當然。

另外有老師被指因教材偏頗被「釘牌」(敎育局指對方涉及在校園內宣揚「港獨」訊息,裁定為「嚴重專業失德」,將其除牌),穆家駿認為老師把這個課程作為宣洩自己政治意圖的平台,並非教師該教的。

針對通識科的爭議,穆家駿認為,學科包含很多時事的話題,然而環顧世界的普及教育,很少科目會給學生講授未成定論的題目,教育原本就是建制的一部份。他問道:「是否我們應該把未蓋棺定論的事情,刻意放在教科書裏面,去教我們的下一代?」與此同時,由於事件仍然在發展中,教材未能認證,很多時候會把媒體的報道當作教材,教師是否有專業能力去審核教材是否符合要求,成為又一個爭議點。

作為新時代或網絡時代的老師,穆家駿認為責任更加重大。以前老師是學生接收信息的主要來源,但是現在不僅有電視媒體、報刊,更多的信息來自網絡世界。當學生接收更多信息的時候,老師怎樣作好一個引導者的角色,讓學生分辨網絡上真假消息或是非黑白的能力,是現在老師更加重要的工作。

寒蟬效應和教師的自我審查

即將加入移民人潮的黃寧認為,外界很多時候借著老師的「一言半語」、「一丁點教材內容」抽出來指責,「斷章取義」;香港教育局甚至接受不具名的匿名投訴,只要有一個被投訴案件,本身保守的教育界已鬧得杯弓蛇影 ,老師如驚弓之鳥,「這儼如一個非常嚴重的寒蟬效應!」黃寧嘆道。可怕的是,老師也會開始搞自我審查,老師與老師之間也建構了不信任,當教育局接受不具名的匿名投訴時,可謂腹背受敵。

香港《國安法》施行之後,吳愛華觀察到作為一名老師,先別說通識科,自己在一些敏感的話題上也要先作自我審查。他掙扎著,如果自己選擇繼續留下教書,一定要保障自己不會因說話而惹上官非,否則不僅可能丟掉工作,甚至可能面對《國安法》的指控而入獄。然而,不能如實說出心底話,說一些違背良心的謊話,他很不情願,特別是在學生的成長過程當中,灌輸他們一種「原來老師也在修飾其講話」的概念。

poster

AFP

另一方面,從女兒的身上看到一種現實:《國安法》實施後,在另一所學校念初中的女兒,有一天下課回家並告訴父親,老師以微軟幻燈片軟件PowerPoint講解《國安法》與內地的關係,可能題材較敏感,老師沒講解內容,只要求她們自己看十多頁的內容。從這個他校老師的另一個側面可以看出, 其他老師在避開一些敏感的課題時,又不想這麼直白的時候,選擇用一些擦邊球的方式去處理,以免誤踩「紅線」,被投訴甚至被舉報而受處分。

2021年2月,香港教育局公布「國家安全教育」課程指引,為中小學訂立教學界線,教師需要重新掌握如何教學。有不少教師憂誤踩「紅線」,為求自保,只會依書直說,不引導討論,教學生背誦內容。而通識科遭大幅度改革為「公民及社會發展科」。

黃寧因為即將離開而不用敎新的「公民及社會發展」課程,但老師對待新課程依書直說的作法,使她感到很受「侮辱」,自問拿數萬元高薪,在香港社會備受尊重,現在卻教學生只管死記硬背。回望當初,10年改革就是要讓學生有獨立的思考能力、辨別思考真偽。黃寧深感不忿:「我接受不了, 那種侮辱的感覺太強了。」

《國安法》落實之後,黃寧身邊的朋友一個個的離開,「很多前輩退的退、走的走」。去年黃寧仍樂觀地堅持留下。然而,她後來發現:當另一邊強大的壓力加諸時,不再是一個人的力量可以抵擋,「我有很大感受,要不我受傷,我怕自己要適應環境而被扭曲,我選擇停下來,休息一下,我選擇frozen(指停滯不前)」 。黃寧說:「我需要療傷,重新檢視自己,思考往後日子是否回到教育上再努力。」

最初決定離開時,黃寧感到很內疚及自責,認為自己很畏縮,然而,當與舊生傾談,發覺他們有面對社會的方法,他們摸索得到他們生存的空間,「那一刻便釋懷了很多」。

為兒女教育移民與選擇留下的教師

黃寧指出,不只通識課老師,也有任教其他語文或數理科目的老師選擇離開他們的工作崗位,尋找更自由的世界,移民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們既是老師又是家長,為了自己的兒女教育而離開。吳愛華便是其中一位。2021年1月份,他與太太及女兒移民英國,現居於伯明翰北部。

在彼邦的吳愛華對BBC中文表示,抵英國一年半,認識了很多到英國的香港家庭,大部份都是因為子女的緣故而選移民。初抵英國,吳愛華由倉務員做起,當積累了一些工作經驗後, 在一間政府中學裏面覓得教學助理(Teaching Assistant)工作。那是一間專收難民學生的學校,他從中看到英國人的多元及包容核心價值,充份落實到他們的課堂裏,讓學生學習互相接納及尊重。

這邊廂當有人陸續離開,那邊廂卻有老師選擇留下。

穆家駿選擇留下。他強調,這麼多年來自己從來沒有考慮過移民。他曾在英國讀書,在當地生活過一年多的時間,覺得中國人有一句話——「人離鄉賤,物離鄉貴」,這說得很對。「去到人家的地方,可能會遭受歧視,始終不及生活在自己的地方輕鬆愉快。」

與此同時, 穆家駿認為自己是一個中國人,作為一名老師,應該教好自己的下一代,這是一種責任。 「一個老師的身份角色,不只是教書教知識,更重要是教做人。」

吳愛華告訴BBC中文,據他了解,其所任教的中學,這三年間老師辭職的有20多名,大部份已移民或凖備移民。

資深的中學教師盧老師對BBC中文表示,由於不少學校的老師移民,香港教育界亦同時出現橫向流動現象,騰出的空缺,像音樂椅換位補上;盧老師認為,移民的有不少是有豐富敎育經驗的老師,而新入職的年資尚淺,未能承傳敎育經驗,令教學質素受到影響,最受影響的自然是學生們;另外,照顧學生成長如訓導輔導的工作、學校行政工作等,新的前線老師也缺乏經驗。

香港立法會議員、資深教育工作者鄧飛接受BBC中文訪問時說,教師移民潮對學校的影響只是短期的,他並不感到悲觀,強調如果香港教育局願意開放更多師資培訓的學額,讓希望入行做老師的能夠得到足夠培訓,教師的供應自然會多起來;而越早開放越能解決問題。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