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AI 輔助新冠診斷只是博士課題的一部分」 —— 南京90後陸思源的故事

來自南京的重度腦癱患兒陸思源最近給了自己一份大禮:英國萊斯特大學博士文憑,還在導師輔導下開發了一款人工智能(AI)輔助遠程診斷新冠的軟件。

「我好擔心,擔心到了英國會活不下去。」

陸思源清楚記得。那是2019年,他正凖備從南京到英國來讀博士學位。他自幼患重度腦癱,離不開輪椅,在接受康復治療前無法正常吐字發聲。

2022年8月,31歲的陸思源在萊斯特大學提前完成博士論文答辯,凖備啟程回國。他的專攻方向是機器學習、人工智能和計算機輔助診斷技術。

在此期間,他和導師一起研發了一款人工智能應用軟件,用於確診新冠,據信凖確度超過97%

他怎麼做到的?是什麼支撐著這個90後腦癱患者承受常人之難忍,在自己的稱謂中加上了「博士」二字?

回國前幾日難得輕鬆,陸思源和導師張煜東教授與BBC中文連線,分享他的故事。


「從小就是這樣」

「我早就習慣了,從小就是這樣。」交談中,他幾次提到這一點,語氣平淡,似乎在說一件極尋常的事。

陸思源1991年2月出生在江蘇鹽城,難產窒息導致中樞神經受損,兩歲時確診腦癱。

他小時候四肢肌肉痙攣,雙腿畸形,脊柱彎曲,不能走路,手張不開,抬頭困難。

大約20%的腦癱患者智力發育正常。他是其中之一。

父母決定,不能放棄。這個孩子不但要長大成人,還要讓他成才。

「父親從小就跟我說,我和別人不一樣,要想活下去,只有好好學習。沒有別的選擇。學習是唯一的出路,」他說。

所以,他就這樣一路走來,從幼兒園,到小學、中學、大學,本科、碩士,再到英國,花兩年時間學完通常需三、四年的博士課程。

陸思源說,童年記憶中不乏快樂,雖然身體痛苦。

小時候家在鹽城,去過幼兒園,被淘氣的孩子欺負過,也被仗義的孩子保護過,在康復中心遇到過其他有類似疾患的孩子。

他說,最開心的時候是鄰居小朋友到家裏來和他一起玩耍。

到了上學年齡,有學校怕擔責任,不願收他,但最終還是和同齡人一起跨進校門。

學習對他來說像吃飯睡覺一樣自然。

父親「為我鋪路」

大約六、七歲時,父親給他買了台電腦,成了兒子的電腦啟蒙老師。

據當地媒體報道,陸思源的父親原來在鹽城衛校當老師,教歷史和政治,後來辭職考上南京師範大學讀研究生,畢業後留校任教。當時他不知道,父親是在為他鋪路。

陸思源的媽媽在他小時候會背著他出門,去醫院,上學、放學。他長大後用上了輪椅,還是媽媽負責接送。媽媽在他10歲那年辭掉了工作。

痙攣型腦性癱瘓的典型症狀之一是走路時雙腿呈剪刀步或交叉步,足尖著地,可以通過手術矯正。陸思源兩條腿分兩次手術,麻藥藥性過去後劇痛,但他不吃止痛藥,怕對大腦有影響,忍了三天三夜。

現在回想起來,他確信那是迄今為止「最痛苦的記憶」。

讀書幸苦。如果手用不上力,寫字慢的話,更幸苦。陸思源上的是江蘇最好的學校之一,鹽城中學。

那時,他的日常作息大致是這樣的:早上5點多起牀,6點半早讀,晚上9點半晚自習下課。然後寫作業,通常到11點休息。

「我的目標是做科研工作,所以肯定要上大學的。現在入職門檻就是博士,」他說。

寫字對他來說是個艱難的任務,得用手臂發力,筆尖「扣」在紙上,速度比別人慢幾倍。

他和同學們一起考試,每次汗濕衣襟。語文考試作文從來寫不完,英語選擇題較多,最容易,數學考試遇到需要寫出複雜演算步驟的時間就不夠用。

他高考語文很差,因為作文照例沒寫完,但英語考得不錯,因為英語一直學得很好。他說中學遇到一個很好的英語老師。

他初中才開始學英語,「第一個英語老師特別關照我,後來也就自然而然學得不錯。我平時聽英文歌比較多,順便就練習了聽力,學習人家的發音。」

他參加了高考,考上南京師範大學,學計算機。

遇到張老師

本科畢業時,陸思源凖備考碩士研究生。在本校找導師,不太順利,「應該是我的情況不太受歡迎。」那年,張煜東教授第一年帶碩士研究生,知道他的學生不多。

兩人一番交談、接觸,都覺得可以試試,於是,陸思源就成了張煜東教授的第一批碩士研究生,後來又被教授說服,跟到英國萊斯特大學繼續讀博。

當地媒體報道,兩年讀碩士期間,陸思源成績驕人,發表6篇被三大國際學術文獻檢索系統收錄的論文,其中四篇SCI論文(科技),一篇EI論文(工程),一篇ISTP論文(自然科學和技術),是班裏的學霸。

平時他也愛看直播,上網逛A站B站,唱英文歌,玩微博、微信、qq。

他告訴BBC,心情不好的時候,調節情緒的方法主要是看書,最喜歡的作家是史鐵生。史鐵生(1951 – 2010)1969年去延安地區插隊,1972年因腿疾回北京。他在輪椅上寫作,涉獵小說、散文、隨筆、劇本。

陸思源的努力收獲了不少獎勵,包括兩次獲得國家級獎學金,一次校長獎學金。

不過,從南京到萊斯特,這一步邁得確實有點大。

是的,他承認剛開始很害怕,極其害怕到了英國會活不下去。畢竟活了28年,從來沒有獨自生活,身邊始終有父母。而且,英國那麼陌生,誰知道會遇到什麼呢?衣食住行,自己一個人怎麼能應對?

不過,他最終被張教授說服了,開始凖備雅思考試,辦簽證,申請獎學金,還申請到了中國教育基金的資助,條件是學成後回國至少服務兩年。

萊斯特大學校刊引述陸思源說:「張教授建議、鼓勵我出國留學,以拓寬視野,在英國獲得更好的學習和研究。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所以我凖備了材料,來到了這裏。」

在萊斯特讀博

他的博士研究方向是機器學習和計算機輔助診斷,是本科和碩士期間的研究課題一脈相承,也希望研究成果能夠有助於減少誤診。

當時,張煜東已經在萊斯特大學任教,帶了不少博士生。他鼓勵自己第一批開門弟子之一的陸思源到英國來繼續學業。

2019年,陸思源來到英國。媽媽送他過來,和老師同學一起幫他安頓好,在主校園附近租了一間Studio公寓。期間諸多瑣碎雜事,大家也都幫他料理了。

他入校前,信息學教學大樓沒有自動旋轉門,張煜東向學校提出這個問題後,很快解決了。陸思源在讀博期間擔任研究和助教,張教授盡量安排他做遠程工作,減少他去校園的壓力。

在老師的輔導下,陸思源開發了一個用於專業人員檢測新冠的AI軟件,通過分析胸部X光片子確診是否感染新冠,校方確認這個工具的凖確率達到97.86%。

它適用於遠程診斷,迅速、凖確,頗具潛力。

「思源和我討論過是否要申請專利的問題,他覺得這樣的工具應該免費供大家使用,可以幫助到更許多人,」張煜東說。

這個成果是陸思源博士論文的一部分。他已經完成答辯,不久將和媽媽一起回國。

陸思源在萊斯特的兩年,正是新冠疫情洶洶的兩年。他一度每周出門一次購物,平時主要用微波爐,吃匹薩和方便麵,「很無聊」。

但是他說他不孤單,平時會跟父母視頻聊天,也有同學朋友在網上交流。

他去英國超市比如特易購(Tesco)買菜,也去華人超市採購。他說,特易購送貨員會把東西留在門口,華人超市送貨員會幫他把食物放到冰箱裏。

陸思源還說,英國給他留下最深的印象是輪椅出行之方便,這一點「中國無法相比」。

「總歸是習慣了」

這樣一路走來,有沒有覺得委屈的時候?

「我很小的時候就習慣了,因為我真的只有學習這一條路,不像常人,有很多選擇。我不覺得委屈,」他說。

他還透露,因為很少社交,所以朋友不多,最好的朋友是一個師弟,但其他同對他都挺好。在萊斯特求學期間,一位師兄還去他家給他理髮。

但是,他們邀他一同出遊,他卻每次都推脫,怕麻煩,怕招人嫌。對此,張老師頗有微辭,但表示理解。

張煜東說,「思源的經歷非常勵志,」希望他能繼續走下去,今後在AI 和遠程醫療診斷領域持續發展。

回中國後打算做什麼呢?陸思源說,已經開始發簡歷找工作,目標是一線城市。找到工作後,也可以更好地孝敬父母。

陸思源說,希望自己的故事對其他患有殘疾的人有所啟示;他想說,只要努力,殘疾人也可以成就服務社會的抱負,可以對社會和他人有用,而不是累贅。

他和BBC連線訪談時,媽媽一直在旁邊聽。許是想到這些年來經歷的種種,她一時眼眶泛紅,但一開口,卻和思源的那句口頭禪一樣:「這麼多年,總歸是習慣了。」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