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無處不在的塑料 我們到底應該愛你還是恨你

一星期用掉的塑料令人吃驚

Jules Birkby
一星期用掉多少塑料?結果令人吃驚

塑料,這種新生的人造材料剛被人類發明出來之時,象徵的是科技進步、迷人魅力和便利。

但這個發明讓地球付出了什麼代價?接下來人類將作何選擇?本文作者凱斯·龐德希望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


塑料在過去 100 年對人類日常生活的巨大影響怎麼說都不會過分。如果沒有塑料,全球通信、居家生活的電器化以及太空探索,等等,都不可想象。沒有塑料,20世紀30年代的流線型裝飾藝術和60年代的未來主義藝術造型可能會以截然不同的形式出現。

然而,這種曾經與人類科技進步和革命性藝術設計息息相關的人造材料現在被認為是有毒的物質,正在污染我們的海洋,對海洋和人類健康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害。

德國維特拉設計博物館(Vitra Design Museum)的《塑料:正在重塑我們的世界》展覽,探索塑料如何從無到有,到現在無處不在的過程,並鼓勵人類想法生產和使用更適宜的材料取而代之。

荷蘭阿姆斯特丹的市立博物館也在題為《這是我們該死的後院》(It’s Our F***ing Backyard)展覽中探討同樣的問題,其展品是可替代塑料的其他材質的產品,有的已經推出,有的還是實驗性的嘗試。

現眾所周知,無所不在的塑料產品對當前全球氣候危機影響巨大,但要是知道人類發明塑料的初衷實際上是為了保護大自然,你可能會感到相當意外。維特拉設計博物館的首席策展人約翰·艾森布蘭德(Jochen Eisenbrand)解釋說,當初人類「是把塑料作為稀缺或昂貴的自然材料,或者是在開採或提煉過程會對自然造成威脅之物資的替代品。」

比如說,最初發明合成樹脂賽璐珞是為了替代製作台球的象牙,因為在19世紀台球的需求量很大。後來發現賽璐珞製成薄條時,彈性和透明度都非常高,於是利用這一特性研發出攝影膠片,從根本上影響了攝影行業,並最終推動了電影業的發展。

第一種真正的化學合成塑膠是酚醛樹脂,由比利時化學家利奧·貝克蘭(Leo Bakeland)1907年發明。艾森布蘭德告訴BBC,酚醛樹脂「一問世即大受歡迎,原因之一是其電絶緣性能優良。20世紀20年代是家庭電器開始的時候,如果沒有一種相當便宜的工業電器材料,是無法做到家庭電器化,這種材料可以用來製作電燈開關、插座,當然還有早期的電器,如收音機、電話和揚聲器等。」

早期的塑料工業是由需求驅動的產業。然而,隨著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科學界對高分子材料學的研究和認識發展迅速,大型石化公司的化學家開始從衍生產品中創造新材料,於是聚苯乙烯、聚乙烯醇、尼龍和特氟龍等合成塑料陸續誕生。這不是因為市場需求,而僅僅因為化學家有這個能力,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是塑料工業擴張的催化劑。由於對橡膠、絲綢和鋼鐵等戰略材料需求量的大增,塑料工業開始生產可替代上述戰略物資的材料。生產尼龍用來做降落傘、蚊帳和吊牀;重量很輕又對電絶緣的聚乙烯成為移動雷達站的理想材料,輕到甚至可以裝在飛機上;20世紀30年代發明的丙烯酸玻璃則代替易碎的玻璃,用來作飛機的頂篷,因為即使被敵人火力擊中,飛行員受傷也會輕一些。

1939年美國的塑料年產量約1億公斤,到1945年二戰結束時已將近4億公斤,增加了整整三倍。這個因二戰興起,產能大幅提高的行業自然沒有理由因二戰結束而減產。因此,戰後和平時期的消費者顯然就成為塑料產品推銷針對的目標。艾森布蘭德說,石化工業是這場遊戲的主要推手,是石化業將塑料產品的生產「從需求驅動變成了供應驅動的工業,每年都會有新發明的塑料產品誕生,但石化廠商卻不知道如何將新產品變成消費品,所以他們聘請設計師來尋找塑料的應用出路。」

因為膠木台面和乙烯基壁紙既衛生也易於清潔,於是一個叫做「一擦就乾淨的世界」(wipe-clean world)的概念進入英文詞匯。越來越多的家庭有了冰箱,冰箱裏面塞滿特百惠牌的塑膠容器,孩子們則可以玩塑膠做的芭比娃娃、樂高積木、呼啦圈和飛盤。同時,聚氯乙稀黑膠唱片取代了容易破碎的蟲膠唱片。

上世紀60年代的太空競賽也激發了帕科·拉班尼(Paco Rabanne)和皮埃爾·卡丹(Pierre Cardin)等時裝設計師的靈感。他們在未來主義設計中使用了塑膠面料。這些塑料織物在第一次載人登月任務中也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 阿波羅宇航服由20多種合成紡織品組成,包括尼龍、萊卡、氯丁橡膠、聚酯薄膜和特氟龍。

家具設計師越來越多地使用這種延展性強、可供無窮創作發揮的神奇材料。芬蘭設計師埃羅·阿爾尼奧設計了一款猶如把人包裹在蠶繭中,可旋轉的球形椅子,並在球形椅上裝上愛立信電話座機。球形椅很受歡迎,出現在電影和眾多雜誌的封面上,成為20世紀6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傑出設計之一。

儘管此時已有越來越多的塑料產品進入市場,但這些產品一般還是著眼於經久耐用,可存放多年。不過,當塑料行業在尋找新市場的過程中提出了「一次性用品」的想法時,真正的問題出現了。

《現代包裝》雜誌編輯勞埃德·斯托弗(Lloyd Stouffer)1956年宣稱,「塑料的未來在垃圾桶裏。」

在美國大蕭條時期成長起來的一代人,經歷過戰時艱苦日子,最初對東西用過即扔掉的想法感到不可思議,人們還習慣於保存並重覆使用早期咖啡自動售貨機中的塑料杯,不過圖方便的想法很快主導了公眾的想象力。然後,在1973年,杜邦公司的工程師納撒尼爾·惠氏(Nathaniel Wyeth)為第一個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俗稱PET)製成的塑料瓶申請了專利。

塑料瓶

Getty Images

應對挑戰

用過即扔的文化,尤其是塑料這種物質,所象徵的一次性文化,無疑已經玷污了塑料的形象,以至於人們很容易忘記這種材料還有許多有價值的用途。塑料是許多醫療設備的重要組成部分。因重量輕這種特性,飛機生產使用塑膠材料有助於減少飛機的燃料消耗。

《塑料:重塑我們的世界》展的多位籌劃人坦率承認,認為人類將生活在一個沒有塑料的世界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天真想法。相反,他們強調,現在最迫切需要的是凖確識別塑料這種材料在哪些地方必不可少,同時在哪些地方並非不可或缺,因而可以減少使用,並最終廢除使用。此外,回收已在流通使用中的塑料作建設性再利用,以及開發塑料的替代品,都必須成為解決方案的一部分。

幸運的是,許多設計師和製造商看來已經在正面迎接這一挑戰。艾森布蘭德說,「上世紀60年代,圍繞塑料有一種非常正面積極的氛圍,因為塑料帶來了一切,現在我們在試圖解決這個問題的許多嘗試中再次發現了這種積極的精神。所以,很多設計師都在做材料研究。科學家正在研究可以分解塑料的酵素,製造商也在採取行動,不僅僅是為了漂綠(greenwashing,指做環保表面功夫),而且因為他們知道存在問題,需要採取行動。」

這種積極正面的氛圍在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館的展覽中得到了明顯的體現。這個展覽除了實驗性產品和計劃,還展出已經上市的產品,突顯面對塑料破壞地球環境這一危機,個人通過消費選擇可以發揮的作用。策展人阿曼達·皮納蒂說(Amanda Pinatih)說:「我們可以談論塑料業巨頭的所作所為,以及人類必須做出的改變,但對我們來說,同樣重要的是能夠讓參觀者和消費者思考如何從他們身邊的小事著手做出改變。」

這個展覽展出的許多產品著眼點在於能夠對回收塑料進行深思熟慮和富有創造性的再利用。比如「海洋瓶」( The Ocean Bottle)這個牌子的環保水壺,就是從海里回收的塑料瓶製成,而且其銷售盈利是用來向沿海地區居民收購更多從海洋中打撈的塑料瓶,以達到清潔海洋的目的。再如 ecoBirdy 系列的兒童桌椅都是由回收的塑料玩具製成,目的是要提高兒童的環保意識,因為這些兒童座椅雖然以新產品面目出現,但塑料再生性質仍然可以辨識。至於成年人,家具設計也考慮到這個問題。

比如,荷蘭工業設計師伊內克·漢斯(Ineke Hans)為辦公室製造商 Ahrend 設計的 Rex 椅子,即由舊辦公家具、漁網、地毯和工業廢料製成。為了確保產品在使用結束後能盡快回收利用,這家生產商還表示,如果椅子主人不用後歸還廠家,他們會退還椅子主人20歐元。這可能是世界上第一種可付押金租用的椅子。

製造商規模越大,所起到的影響也就越大。全球第一大的家具製造商宜家即使用回收的 PET 塑料,製作從墊子填充物到出現在這次展覽中的一系列簡單儲物盒等多種家用品。皮納蒂說:「他們知道自己對環境的幫助不是很大,但他們也知道自己有一個非常大的平台,所以他們知道,如果他們做出改變,就真的會有所不同。」 同樣,阿迪達斯生產的「再造」系列(Made to be remade)運動鞋,其目標是盡力讓阿迪達斯運動鞋可持續生產。運動鞋穿壞後,可以送回阿迪達斯商店,然後粉碎,作為下一批運動鞋的材料。

設計師們也越來越多地採用可替代常用塑膠的材料。由荷蘭 Bart Vernooij 工作室設計的衝浪板是由亞麻纖維和生物基環氧樹脂製成,而非通常的玻璃纖維和合成樹脂,因為後者為有毒化合物。而餐具設計工作室 Biotrem 則設計最利於環保的一次性餐具。從一噸小麥中壓榨出來的麥麩和水,可以生產出 1 萬件可完全降解的物品。

許多設計師也求助於古老技術,以研發有利環保可持續發展的商品。奧地利工業設計師馬丁·斯特拉特曼( Martijn Straatman )一直在探索曾經廣泛用於房屋建築的動物糞便之潛力,以創造環保的室內產品。博物館這次就展示了他創作的一隻馬糞凳子。皮納蒂不認為這樣的材料會令人反感。她說:「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設計,至少在荷蘭,人們會設法在很多事情中發掘幽默。這就是引導人們談起環保話題的一個開場白。」

使用生物塑料的實驗計劃也出現在展覽中,皮納蒂認為其中一些計劃真的切實可行,比如建築師兼設計師 Mae-Ling Lokko 研發的一種室內面板,原材料由農業廢料和真菌菌絲製成,不僅環保,也是一種抗衡對土地和住民剝削的努力。

顯然,要解決人類的塑料消費造成的環保問題,需要創新與實用相結合,多管齊下同時出擊,而且還需要消費者、科學家和設計師一起參與,共同努力。希望這兩場展覽能鼓勵更多的人投身到這一環保戰場中。

《塑料:重塑我們的世界》現在德國萊茵威爾的維特拉設計博物館展出,截止日期為9月4日,然後將於2022年10月29日至2023年2月5日於蘇格蘭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鄧迪分館( V&A Dundee)舉行。《這是我們該死的後院》在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館展出,於9月4日結束。

請訪問BBC Culture 閲讀英文原文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