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中國暫禁台灣石斑魚:台漁農生計陷挑戰,兩岸貿易爭端再起

「大陸說有病菌或違禁藥,我們這邊驗出來都沒有啊。他們只要說有就是有,這就是政治的因素。每件事都一樣,鳳梨或芭樂都一樣啊。通路的問題,我們養殖戶也不知道怎麼辦?」這是在台灣屏東養殖石斑魚的林春來向BBC中文的傾訴。

6月10號,中國海關發出通告稱,在石斑魚中驗出違禁藥物,將自6月13日「暫緩」石斑魚輸入中國市場,引發台灣養殖業者驚慌及台灣政府抗議。

據此,台灣農委會批評北京此舉是自去年開始禁止鳳梨(又稱菠蘿)、芭樂等水果之後,再次「以農逼政」傷害自由貿易及兩岸經貿。不過,北京則強調一切依循食品安全規定,批評台灣政府泛政治化。

無論如何,如同鳳梨被禁,此次石斑魚事件,再次引發台灣農業危機。台灣農業水產品倚賴單一中國市場的問題再次浮現,這些爭端事件亦是兩岸政治變化的縮影。

過去石斑魚及鳳梨等產品是在2010年《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 獲得豐沃利潤的產物,台灣相關業者在零關稅下,獲得豐厚利潤。但在兩岸關係緊張下,ECFA清單上的台灣貨品及農作物正在面臨危機。有分析稱,ECFA正是台灣這些產品被禁的關鍵。

根據台灣農委會主委陳吉仲的聲明,2021年,石斑魚年產量約1萬7千公噸,外銷中國大陸6121公噸,佔近外銷量91%,佔全台總產量36%。

​兩岸貿易爭端再起

回應中國大陸的禁令,台灣陸委會6月15日發出聲明說,此事緣起中國大陸海關部門在2021年12月便透過兩岸協議平台,通報台灣有2家養殖場石斑魚檢出禁藥。陸委會解釋,台灣農委會與地方政府當時便調查涉案養殖場,結果均未檢出禁藥,因此在今年1月起,已經三度通報陸方調查結果,但沒有收到積極回應。此次突然宣佈禁止石斑魚出口中國大陸,台灣業者及政府無法接受。

中國大陸國台辦聲稱台灣未提供石斑魚整改證據。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說,大陸海關去年以來,多次從台灣石斑魚中檢出土霉素超標。兩批石斑魚中發現孔雀石綠和結晶紫兩種禁藥。他又說,這兩種禁藥對人體有致突變、致畸和致癌的危險性;近日,大陸海關又自台石斑魚中不斷檢出禁用藥物結晶紫,他稱這「說明台灣地區石斑魚養殖藥物安全管理體系存在嚴重問題。」

事實上,石斑魚是高單價水產,多半在台灣南部的農業大縣屏東縣及高雄養殖。在台灣宴會或中高價餐廳中很受歡迎。石斑魚外銷到中國大陸則超過10年,在兩岸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後,石斑魚在大陸打開市場,帶給台灣水產業者豐潤收入,許多台灣養殖業者搖身一變成為億萬富翁。

林春來向BBC說,石斑魚不需透過第三地譬如香港或金門小三通到大陸,能從台灣產地直接「活送」到中國,深受饕客歡迎 :「我們吃什麼,他們(中國民眾)就吃什麼,石斑魚就是這樣」。

中華民國水產種苗協會理事長於乃衡也告訴台媒《遠見雜誌》說「光是廈門一個城市的石斑消費量,就是台灣的內需數量。」因此,此次中國宣佈禁止輸入,引發養殖業者焦慮。「現在石斑魚在台灣的價格已經開始下跌,大陸不買,中盤商就開始殺價,所以魚價已經開始跌了,」林春來解釋。

如同林春來,許多養殖業者也因此開始憂心,在中國祭出這紙禁令下,生計將如何持續。

危機如何解除?

台台農委會說,2022年受禁令影響的約有3600公噸石斑魚。除了出口到其他國家之外,在台灣內部行銷將分4大塊,企業認購規劃中秋禮盒1千公噸,截至6月20日止已有訂單5百公噸,電商通路則規劃消化250公噸,超商超市150公噸及餐飲、婚宴桌菜200公噸等等。

此外,如同台灣試圖從中國水果禁令中解圍,此次台政府也強調,將為石斑魚商擴展其他外銷市場。與台灣關係不錯的日本,在去年的鳳梨事件上,便曾大力協助台灣果農,此次石斑魚遭禁,根據日本產經新聞稱,日本已經有大型水產業者願意協助進口石斑魚到日本。

但有分析稱,與之前的鳳梨等水果作物不同,養殖石斑魚仍需長時間投入,養殖最長需要五年時間。此外,為了保持魚產品新鮮及安源,冷鏈設備的建立,亦需要龐大資金及技術投入。

林春來便說,以外銷日本來需要的時間,不能解決現在石斑魚危機,是遠水救不了禁火。

日本的魚產市場飽和,並且現在還沒有吃石斑魚的習慣,林春來告訴記者,「日本一次能買多少,如果只是一萬斤,或幾千斤都沒辦法,而且是短期購買還是長期購買,我們也不知道。以前賣到大陸的大概有6到7成,之後都是內需,賣到其他國家連1%都沒有」。

台灣農委會亦表示,日本怕吃到台灣石斑魚體內的雪卡毒素(Ciguatoxins) 因此石斑外銷日本仍需努力。

林春來說,現在政府提到的冷凍冷鏈技術對他來說,「都不是解決辦法」。他認為台灣政府應該優先協助石斑魚打開台灣通路,以內需形式消化掉無法出口的產品,再去想其他問題:「最需要的是台灣政府可以趕緊購買現有的現貨,譬如讓我們國軍譬如一星期吃一次,先消化掉。這樣我們就不會有量,價格就不會一直下跌……現在還沒有聽到政府來跟我們買。

「其實我們漁民做什麼動作都沒有用的,政府做才會有用,但政府怎麼做,我還沒看到,」林春來呼籲。

無論如何,此次石斑魚遭禁,如同許多台灣水果一樣,都是出口高度依靠中國大陸市場,此次中國市場大門再次被關上,在台灣引發激烈的辯論。

兩岸經貿「由合至分」的縮影

事實上,從鳳梨、釋迦到石斑魚相繼被禁,除了在貨品安全檢疫上的爭論之外,這些爭端事件亦是兩岸政治變化的縮影。

自從去年初中國開始禁止台灣鳳梨進口,引發兩岸輿論熱議及口水戰之後,台灣社會便開始激辯,十多年來與中國大陸簽訂的相關經貿合約,是否造成台灣農產品及水產倚賴單一市場。在相關養殖技術轉移過去大陸之後,有被踢出大陸市場的風險。

分析稱,過去兩岸關係正酣,時任國民黨籍台灣總統馬英九上任,便持續與北京保持良好關係,並逐漸先從經貿統合兩岸市場,再協商政治上的統一(譬如2016年的馬習會)。

2010年,馬英九政府與北京簽訂《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 ,包含石斑魚在內的數百項台灣貨品(包含鳳梨在內的18項農產品及水產品),能夠降低免徵收關稅出口到中國,石斑魚開始在中國大陸打開市場,許多漁民開始養殖石斑魚作為投資,獲利頗豐。

此外,石斑魚在ECFA中被列為「早收清單」(Early Harvey List ,亦即貿易協定中提早降低關稅的貨品),當時馬政府回應民進黨批評時曾強調,列入早收清單的產品因為率先免除關稅,「可降低產銷成本,提升產業競爭力,並有助於大陸市場開拓,進而帶動市場擴展。​​」

台北

Getty Images
台灣社會便開始激辯,十多年來與中國大陸簽訂的相關經貿合約,是否造成台灣農產品及水產倚賴單一市場,在相關養殖技術轉移過去大陸之後,就有被踢出大陸市場的風險。

ECFA簽訂後,結果是與鳳梨一樣,石斑魚業者在這幾年來收入頗豐,但亦形成依賴中國大陸市場的經濟模式,間接影響台灣政治。譬如2018年,前高雄市長韓國瑜以「貨出去,人進來」便是在ECFA貿易模式上,加大與北京經貿合作,希望台灣農產品繼續出口深耕大陸市場。另一方面加大開放大陸遊客進來觀光消費,成功獲得許多台灣農魚業者及來往兩岸的市民支持。

但現在,兩岸政治環境劇變,北京一紙禁令就能造成危機,引發台灣農業危機。不過,對北京來說,這是長期關稅優惠台灣商品,並以食品安全需要重新嚴格把關而言祭出禁令。

台灣農業研究者焦鈞告訴德媒稱石斑禁令背後劍指ECFA。他說,從北京的角度來看:「台灣最大在野黨(國民黨)主席,竟然不承認九二共識。可是我又不能明著踹你一腳,那我就把國民黨時代、兩岸最美好黃金時代簽的ECFA,我預告我要收回來。」

目前台灣外銷中國的前十大農漁產品中,鳳梨、釋迦、石斑魚、蓮霧等都被中國置入禁止名單。輿論關注,當時列入ECFA早收清單,零關稅出口到中國市場的尚有烏魚、秋刀魚、虱目魚等水產品是否會是下一個禁令目標。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