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中國河南有維權儲戶健康碼「被轉紅」 防疫技術淪為「維穩」工具?

。

Getty Images

在中國中部的河南省,一些人一覺醒來後,便發現自己的防疫健康碼變成了紅色。緊接著,防疫人員上門,要求他們居家隔離。但很多人隨後發現,導致他們成為風險人員的可能並不是新冠病毒,而是他們的身份:維權儲戶。

據中國媒體報道,近期河南有多家村鎮銀行因遇到資金危機,無法提供取款服務,涉及數百億銀行存款, 一些儲戶非常焦慮,便希望前往省會鄭州維權。

很多儲戶稱,他們的核酸檢測為陰性,健康碼卻被突然賦「紅碼」(表示風險人員),有媒體解讀稱,措施似乎是為了防止維權事件發生。

居住在鄭州的劉女士(採訪者出於安全考慮,要求匿名)就遇到了類似情況。她對BBC中文說,她在周一(6月13日)發現自己的"豫康碼"突然變紅,而她的所有核酸檢測結果都是陰性,也從來沒有接觸過確診人員。

她表示,防疫人員隨後上門,要求她禁足在家,而防疫部門拒絶向她解釋"紅碼"的原因。

百思不得其解的劉女士在社交媒體上看到,很多抱怨有類似經歷的人都是村鎮銀行的儲戶,她才想起來自己也曾在開封新東方村鎮銀行存了數萬元,而該行也面臨著「取款難」。

。

Getty Images
在中國, 乘搭公共交通工具需要出具綠色健康碼。

鄭州市衛健委服務熱線工作人員回應查詢時證實, 有銀行村鎮儲戶健康碼出現「轉紅」的問題。

「這個情況是有的,目前(人們)只能聯繫社區提交申請,先做三天兩檢(三天內兩次核酸檢測)再轉碼。」

但在記者提出希望進一步採訪,了解為何會出現該情況後,被對方拒絶了。

然而,受該措施影響的人群不止這些銀行儲戶本人。

距鄭州200公里之外的駐馬店市民王女士(採訪者出於安全考慮,要求匿名)表示,自己因突如其來的紅碼被防疫人員拉到酒店強制隔離,而她「連鄭州都沒去過」。

「我自己不是儲戶,是我爸爸在村鎮銀行存了錢,現在取不出來,他前段時間就去了趟鄭州了解情況,結果他回來(健康碼)就變紅了,然後我們都隔空變紅碼了,」她說道。

「我周末還有面試,現在正因為這種事頭大,」她說道。

。

Getty Images

一篇題為《犯我者雖遠必「朱」:多名維權儲戶被紅碼》的社交媒體文章講述了一些儲戶的類似遭遇。該文章周一(6月13日)在微信和微博等社交媒體廣為流傳,引起很多網友對這種做法的憤怒批評。

一些網民指責當局將健康碼變成21世紀的「良民證」,還有網友表示,「不受限制的公權力,才是中國最大的疫情」。

隨著輿情發酵,官方媒體《環球時報》評論員胡錫進周二(6月14日)發文警告稱,各地的健康碼應只應用於純粹的防疫目的,「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應被地方政府用於與防疫無關的其他社會治理目標」。

「如果有哪個地方為了其他目的通過調控健康碼阻止特定人員流動,這顯然違反相關防疫法規,也會損害健康碼的威信,損害公眾對防疫的支持,」他寫道。

https://twitter.com/mranti/status/1536525372262535168

中國資深媒體人安替表示,「河南當局已經用核酸碼為自己的欠債銀行服務了」,而他認為,「這些事情必然會發生」。

「歷史告訴我們,一旦動用主權例外工具,因為『無法無天』,必然被普遍濫用,」他在推特上寫道。

今年4月中旬,農業大省河南省和安徽省的多家村鎮銀行均出現儲戶無法取款的問題,一些銀行毫無預警地關閉了線上取款和轉賬功能。

官方媒體報道稱,這幾家出現資金危機的村鎮銀行的大股東通過"資金掮客"吸收公眾存款,涉嫌違法犯罪,正在被調查。中國銀保監會稱,已責成河南銀保監局和人民銀行鄭州中心支行配合地方當局「穩妥處置」。

據彭博社報道,5月下旬,河南鄭州有數百名抗議者走上街頭,聚集到河南銀保監局門外。人們手持"還我積蓄"的標語牌示威,但遭到警察驅散。

據報道,目前這些銀行涉及的資金至少有數百億元人民幣。

新冠疫情爆發以來,中國便在全國範圍內通過健康碼對公民進行定位追蹤,並對風險人員進行強制禁足。這在早期取得了許多民眾的支持,但現在有越來越多的民眾擔心該措施會導致公民權利受到限制及隱私遭侵犯。

去年10月,中國東北城市黑河為了防疫,將所有當地戶籍居民的健康碼變更為"黃碼",該措施甚至導致一些在外地工作的黑河人也行動受限,引發批評。

隨著新冠大流行進入第三年,有關如何避免抗疫措施被濫用的討論也不僅限於中國。

在新冠疫情爆發後,新加坡政府即通過「合力追蹤」(TraceTogether)系統追蹤確診者及密切接觸者。但在去年1月,一名新加坡高級官員透露,警方可通過刑事訴訟法取得包括合力追蹤數據在內的任何數據,引起新加坡民眾嘩然,當局隨後承認錯誤。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