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韓國新駐華大使鄭在浩 與香港結下緣分的「中國通」

鄭在浩(Jae Ho Chung)

EPA
62歲的鄭在浩是韓國著名的中國研究領域的學者,精通中文。

韓國總統尹錫悅7日任命國立首爾大學政治外交學部教授鄭在浩(Jae Ho Chung)為新任駐華大使。這位新大使是位「中國通」,並且與香港結下了深厚感情。

62歲的鄭在浩是韓國著名的中國研究領域的學者,精通中文。他在美國布朗大學完成中國歷史碩士學位,在密歇根大學獲得政治學博士學位,著重研究中國的中央與地方關係,以及中國的外交政策與中美關係問題。

在學術圈,鄭在浩與中國學者交往密切。他在2007年任中國人民大學客座教授。還曾在香港居住,於1993年至1996年執教於香港科技大學,並在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服務中心擔任國際顧問委員會成員至2020年。

去年,在接受韓國《中央日報》採訪時他表示,針對美中競爭韓國採取的戰略模糊性「已經走到了盡頭」,如果在國家利益層面有必要的話, 韓國「不該害怕在懸而未決的外交事務上發聲」。

這與總統尹錫悅的外交思路一致, 也即作為「一個全球支點國家」,韓國會加強自身角色,推動印太地區自由,和平和繁榮。

美國因素或成為影響中韓關係的一大變數。

Getty Images
美國因素或成為影響中韓關係的一大變數。

武俠小說和李小龍情結

據鄭在浩的一篇回憶文章所述,他對中國的興趣始於少年階段,是中國的武俠小說和李小龍電影將他帶入中國研究領域。

由於從小學習跆拳道,鄭在浩在13那年第一次接觸了李小龍的電影《精武門》。「可真是擊中了我的大腦」,他說自己被李小龍的動作和習武態度所吸引,從此一發不可收拾。自從搬到首爾上學後,他就沉浸在閲讀中國武俠小說和香港電影雜誌中,房間裏貼滿了李小龍的海報。

這個興趣一直延續了十幾年,在大三那年,鄭在浩決定從事與中國有關的事務。「儘管當時我對作為一個政治實體的『中國』沒什麼概念,依然明確從事中國研究的決定。」

這一決定不僅與他對李小龍和中國功夫的興趣息息相關,而且對於當時20多歲的他來說,「一旦邦交正常化,韓中關係會如何」這一問題令他著迷。不久後,他開始學習漢語,兩年後進入美國布朗大學攻讀中國歷史碩士學位。

今年是中韓兩國建交30週年,也是中韓文化交流年。

Getty Images
今年是中韓兩國建交30週年,也是中韓文化交流年。

「最適合做駐華大使」

進入博士階段,與中國相關的事務不再僅僅是鄭在浩的興趣愛好,而是成為他批判性思維和專業寫作的主題。80年代末, 中國大陸對韓國人來說還是禁區,於是他與香港結下了不解之緣。

鄭在浩在1991年到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服務中心(USC)做博士論文研究。該機構收藏有舊報紙、年鑒等珍貴資料,是許多研究中國的學者必到之地,被譽為「中國研究的麥加」。中大管理層在2020年底將該機構併入大學圖書館管理,遭到不少研究者不滿。

鄭在浩在這裏度過了八個多月,他有一張專用書桌,伏案閲讀1977年至1984年期間的《人民日報》等報紙及年鑒。「幾個月裏,翻閲舊報紙揚起的粉塵,大概令我流下了一生中最多的眼淚。」

在USC接待過鄭在浩一家的前助理主任熊景明告訴BBC中文,「他是一位出色的學者,聰明勤奮,嚴以律己,待人接物和善而有分寸。英文、中文具佳。我一直對他開玩笑說,他最適合做駐華大使。」

鄭在浩在香港USC完成了大部分基礎研究,加上1996年再次去該機構訪問所得,著成第一本學術專著《中國的中央控制與地方酌情權》(Central Control and Local Discretion in China),2000年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

完成博士課程後,鄭在浩在香港科技大學獲得助理教授的職位,又在香港度過了三年時光。

除了學術研究,在香港的生活也讓鄭在浩難忘。他和妻子由衷喜歡粵菜,在妻子懷孕期間,兩夫婦經常去吃清蒸淡水魚、麻婆豆腐和各式點心。她們的女兒也在20多年後成為中大的交換生。

1996年,鄭在浩開始在韓國國立首爾大學任教教,但即便如此,他也規定自己每年至少訪問香港一次。從那時起的二十多年來,可以自豪地說,我非常忠實地履行了這個承諾,」他在上述文章中寫道。

新大使的專業水凖

鄭在浩畢生關注中國的中央與地方關係,出版了多本書籍和論文,包括《中國的中央控制與地方酌情權》、《離心帝國:中國的中央地方關係》(Centrifugal Empire: Central-Local Relations in China)等。

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的博士候選人陸文質認為,鄭在浩的重要貢獻之一是拆解了「地級市」的概念, 展示了中國地方行政架構的複雜性。

鄭在浩在1995年發表於《中國季刊》(The China Quarterly)的一篇文章中,提出中國的中央與地方關係並不是此消彼長的零和博弈,兩者之間維持微妙的權力平衡。他認為,研究者不應只關注中央和省級政府層面的關係, 而應該著眼於更多層級政府之間的互動。

「近年來關於省市縣不同政府之間利益協商及博弈的研究就是受這一視角啟發。在鄭教授看來, 省級以下單位尤其是地級市在研究中國發展模式當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陸文質在微信公眾號「政治學評介」中撰文稱。

鄭在浩在之後的研究中重點關注「市」的概念,他認為「市」不單指我們現在最熟悉的「地級市」, 而是涵蓋了地區行署、縣級市、地級市等概念。

除此之外,鄭在浩還將研究擴展至中國的外交政策和中美關係領域。他出版了《描繪中國的未來》(Charting China’s Future)、《盟友和伙伴之間:美國和中國之間的韓國》(Between Ally and Partner: Korea–China Relations and the United States)等書籍。

在一次TEDxTalks演講中,鄭在浩預測,中國很可能繼續走「中國模式」道路,即專制的政治制度及高度競爭的市場經濟體系;抑或長期來看,傾向於進入「美國模式」,即以市場為基礎的、高度競爭且高效的經濟體系及政治民主政體。

演講中, 鄭在浩還引述蓋洛普民意調查(Gallup)在2001年至2014年期間的一項調查,有關在美國人眼中哪個國家是最大的敵人。

調查顯示,在2001年,伊拉克排名第一, 中國排名第二;從那以後直到2008年,第二的位置分別由伊朗和朝鮮取代;但在2011年和2012年,中國再次位居第二,並在2014年登上榜首。

鄭在浩說,由於美國是民主政體,公眾輿論可能對政策制定產生巨大影響。過去20年的變化說明,美國對中國作為權力挑戰者的看法有所改變,這將對21世紀的美中關係產生深遠影響。

今年是中韓兩國建交30週年,也是中韓文化交流年,被認為是發展雙邊關係的良機。不過目前亞太地區遭遇來自美國「印太戰略」的壓力,或成為影響中韓關係的一大變數。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