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英國女王在位70年:社會變遷大潮中如何擔當「國民主心骨」大任

英國女王

PA / Dominic Lipinski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在位70週年,舉國慶祝白金禧。女王在漫長的歲月中已經成為「國家的基石」,堅定不移地維護著國家的形象。

2002 年,女王發表在位金禧慶典演講時表示,她認為自己承擔的是「在時代變遷中引領這個王國」的角色。

她說:「變化已成為常態;掌控管理變化亦成為一門不斷擴展的學問。」

這些話語表明女王給自己樹立的挑戰是:她在位時期的關鍵特質是一致性、恆常性,以此為她作為君主的可靠、誠信形象增色。

1952年2月,伊麗莎白正在肯尼亞,忽聞父親喬治六世去世的噩耗,立刻返回倫敦,接過皇冠,加冕為君主。

PA Media
1952年2月,伊麗莎白正在肯尼亞,忽聞父親喬治六世去世的噩耗,立刻返回倫敦,接過皇冠,加冕為君主。

帝國的終結

1953 年,伊麗莎白加冕,時年 27 歲。她接掌了一個國力衰敗的王國、大廈將傾的帝國,但卻代表了這個帝國的新起點。

她說:「我們不再是一個強權帝國,這個現實對我們自己和我們與世界其他地區的關係意味著什麼,我們已經逐漸接受。」

她支持把英國及其前殖民地聚集在一起的英聯邦。

「英聯邦與過去的帝國沒有任何相似之處,」女王在 1953 年的聖誕致辭中解釋道,「這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建立在人類精神的最高品質之上:友誼、忠誠和對自由與和平的渴望。」

對於君主制和國家需要適應戰後局勢的敏感微妙、世界平等和獨立的價值觀,以及殖民主義衰落的現實,女王有著清醒的認識。

讓自己成為這個新體制的代表不無危險。

對一些人來說,英聯邦象徵著英國的全球影響力減弱。這個聯盟在早年也曾出現過前殖民地移民進入英國造成的緊張局面。

但是,女王的熱情絲毫未減。她承諾:「我生命中的每一天都將全心全意傾注於國家和種族間的平等伙伴關係。」

1974年倫敦幾個工會聯合組織罷工

PA Media
1974年英國各地工潮不斷,從電力、煤礦、交通到文秘、專業技術人員、和烘培,罷工此起彼伏

亂世風雲

1974 年時局動蕩,因電力緊缺而實行每周開工三天、通貨膨脹飆升、兩次大選,還有愛爾蘭共和軍在英國本土實施炸彈襲擊……風雲變幻之際,女王再次把自己定位在國家國民的「主心骨」角色。

她說:「關於我們遇到的麻煩、不和諧、分歧,以及未來的不確定性,我們已經聽到很多。今天我要傳達的信息,是鼓勵和希望。」

面對 1970 年代英國社會的破碎、崩離,女王需要人們把她的言行視為中立和公正。因此,她借助於支撐自己人生哲學的永恆價值觀。

她說:「善意勝於怨恨,寬容勝於報復,慈悲勝於憤怒。」

表面上看,這或許流於膚淺空泛,但確是女王一生所展示的理想標則。也許有人希望她表達的觀點能顯露一絲不加修飾的情感,或不經意間的即興流露,但伊麗莎白二世始終謹慎地確保中規中矩,不出預料。

在基督教信仰的啟示下,她利用一切機會鼓勵人們去發現世界上的美好。

1978 年,英國又頻現暴力和衝突,女王再度努力重振國民精神。

「在周圍的一切事與願違時,要保持樂觀和建設性絶不容易,」 她說,「但放棄努力則意味著撲滅對美好未來的希望。即使面臨天大的麻煩,也總有令人樂觀的空間。」

1989 年柏林牆倒塌。女王認為,應該提醒自己的國民在重大變革中需承擔的責任,以及狂妄必勝心態的危險。

她說:「我們自詡屬於自由世界,便應審視自己所說的自由的真正含義,以及如何為捍衛自由長存貢獻一己之力。」

過了 12 年,9/11 恐怖主義襲擊震驚世界。女王還是盡力鼓勵和解與寬恕。

她說:「我們每個人都需要保持對一切善良和誠實的價值的信念;需要讓這種信念驅使和左右我們的行動。」

Windsor Castle in flames while fire engines gather at the Quadrangle

AFP
1972年,溫莎城堡火災,對醜聞、婚變纏繞的英國王室而言無異於雪上加霜

醜聞與悲劇

1992年,女王目睹了自己兩個孩子的婚姻破裂、離婚,又經歷了溫莎城堡家中可怕的火災。她坦誠,這一年是艱難的一年,是她遭遇的「可怕的一年」。

對於英國王室而言,這是一段危機和醜聞主導的時期,王室形象和聲譽嚴重受損。

女王的回應是一如既往做自己一直在做的事情,遠離爭吵,並設法「從具持久性的東西中過濾剔除轉瞬即逝的東西」,就像她後來所說的那樣。

女王說,「距離」 可以 「為判斷提供一個額外的維度,賦予它一層溫和與同情的——甚至是智慧——有時這正是那些以提供即時意見為本職的人的反應中所缺乏的。」

對於危機,她持長遠的目光:不是一天的頭條新聞,也不是一年的困難,甚至不是一個王朝的巨大挑戰,而是看幾個世紀的時間跨度。

「銘刻在我們歷史中的傳統價值觀使我們得以很好地適應這個變化的時代,」女王說,扼要地概括了她信奉的人生哲學。

1997 年,威爾士王妃戴安娜死於車禍,公眾悲痛憤懣,給王室帶來巨大壓力。有人要求女王與公眾一同哀悼。

女王夫婦起初和她的孫子們留在巴爾莫勒爾,對要求她對全國發表講話的呼聲未予回應。戴安娜死後六天,她返回倫敦,身著黑色喪服,向全國發表電視直播講話。

她說:「在過去的幾天裏,我們一同感受到了這些情緒。所以,我現在對你們說的話,作為你的女王和一位祖母所說的話,是發自內心的肺腑之言。」

這也許是她在位期間唯一一次模糊了兩個截然不同的角色之間的分界——公眾面前的君主和私人生活中的祖母,來解釋自己為什麼留在蘇格蘭。

她說:「本周,我們在巴爾莫勒爾,大家都在努力幫助威廉和哈里應對他們和所有其他人共同遭受的毀滅性的損失。」

然而,即使在戴安娜葬禮前夕的那個特別演講中,女王也保持了情感上的距離,這與她對君主應該如何行事的理念一致。

但是,在一個越來越趨向於將真實性和不加掩飾的情緒外露劃等號的社會中,這裏包含了風險。

女王

Getty Images

永恆的價值觀

這是冒險一賭,賭贏了。

到了 2012 年登基60週年鑽禧年時,女王在英國公眾心目中又佔據了不可動搖的地位。

女王在位期間,甚至在王室最困難的時期,主張廢棄君主立憲制的共和主義從未在英國得到過大力支持。

人們認同女王所展示的那種建立在一致性基礎上的真實性。無論遇到什麼麻煩和失望,女王始終忠於自己的價值觀,秉持原則。

現在,女王陛下正在慶祝白金禧年。這是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達到這個里程碑的君主。

對於伊麗莎白二世本人和這個國家來說,這是一個不同凡響的時刻。

不過,毫無疑問,女王將反思支撐和左右自己言行的永恆價值觀:她在國家生活中的溫和、細緻和令人心安的存在,使得時代變遷對普通民眾來說較為緩和,更易適應。

對於女王來說,真正重要的是「有規律的、有價值的生活節奏」。

女王

BBC
截止2021年底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