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為什麼三千年前人類的腦容量更大

大腦

BBC

現代人類文明可能是地球上最先進的文明,但在大約100代以前,我們祖先的腦容量比現在更大。

人類祖先比我們聰明。幾千年前,地球歷史上出現里程碑式的變化——第一個已知的複雜文明開始出現。人類祖先在世界上最早的城市裏走來走去,彼此見面,他們在很多方面都與現代城市居民很相似。但從那時起,人類的大腦實際上已經略有萎縮。

美國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人類學家傑里米•德西爾瓦(Jeremy DeSilva)表示,腦容量減少的部分大約相當於4個乒乓球。他和同事去年發表了一份頭骨化石分析報告,指出這種腦萎縮始於3000年前。

「這比我們估計的要晚得多,」 德西爾瓦說。「我們預計是在大約3萬年前發生。」

儘管有證據表明農作物種植可能早在公元前23000年就開始了,但普遍認為公元前10000到5000年,農業文明才開始出現。之後的龐大文明產生了建築和機器。最早的文字大致和農業文明同時產生。

為什麼技術飛速發展,人類的大腦卻開始縮小?

大腦,為什麼?

Getty Images

這讓研究人員摸不著頭腦。它也提出了一個問題,即腦容量是否代表著動物的智力或認知水平。許多物種的大腦比人類大得多,但它們的智力不如人類。所以大腦容量和人類思維能力並非簡單的關係,肯定還有其他因素。

對特定物種而言,究竟是什麼因素促使腦容量變得更大或更小,這也是個難解之謎。德西爾瓦團隊注意到,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的身體越來越小,但這不足以解釋大腦容量的減少。這種變化的原因仍然懸而未決。因此,在最近的一篇論文中,他們從不太相關的螞蟻身上尋找靈感。

乍一看,或者應該說好像是離題了,螞蟻的大腦與人類的截然不同。螞蟻大腦約為十分之一立方毫米,或一粒鹽的三分之一,只有25萬個神經元。相比之下,人類的大腦大約有860億個神經元。

螞蟻社會與人類社會有驚人的相似之處。甚至一些螞蟻在巢穴內種植大量真菌,收獲並吃下真菌,螞蟻會收集樹葉和其他植物材料用作真菌肥料。當德西爾瓦團隊比較不同種類螞蟻大腦容量時,他們發現那些群體規模大的螞蟻大腦更大,但那些種植真菌能力也得到進化的螞蟻除外。

這表明,至少對螞蟻來說,擁有更大的大腦有助於在大社會中表現良好——但相比之下,更複雜的社會系統和更細緻的勞動分工可能會使它們的大腦萎縮。這可能是因為認知能力被分配給了群體中的許多成員,他們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

換句話說,集體智慧下個體就不需要太聰明。

德西爾瓦說,「如果這種情況發生在人類身上會怎樣?如果人類社會達到了某個人口規模的閾值,在這個閾值中,人類共享信息並將信息轉化到其他人的大腦中,會怎麼樣?」

另一種可能性是,大約在人類大腦體積開始縮小之前2000年,文字出現了,這也有影響。能把人類與其他物種區分開來的事物不多,書寫是其中之一。德西爾瓦懷疑「書寫導致信息外化,以及獲取外部信息來交流思想」都會影響大腦容量。

一些已知的最早文字出現在美索不達米亞,被稱為楔形字,是壓在泥板上的符號(Credit: Saul Loeb/AFP/Getty Images)

Getty Images
一些已知的最早文字出現在美索不達米亞,被稱為楔形字,是壓在泥板上的符號

螞蟻和人類大腦之間的許多不同意味著我們進行類比應當小心謹慎。儘管如此,德西爾瓦認為,這種可能性是一個起點,可以用來思考是什麼導致了人類大腦體積顯著的縮小。

這些想法目前還只是假設。還有很多其他理論試圖解釋人類大腦的縮小。然而,如果腦容量減少真的在3000年前開始,那麼部分原因就變得難以自圓其說。馴化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包括狗在內的幾十種被馴化動物的大腦都比它們的野生祖先小。但據估計,人類的自我馴化發生在數萬年前,甚至數十萬年前,遠早於人類大腦開始萎縮的時間。

但是,腦容量減少是否意味著人類個體變得更愚蠢?

不完全是,除非是大群體之間進行比較得出的細微差異。2018年,一組研究人員分析了來自英國生物銀行(UK Biobank)的大量數據,這是一個龐大的生物醫學數據庫,其中包括數千人的大腦掃描和智商測試結果。

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Vrije Universiteit Amsterdam)的行為遺傳學家、參與該研究的科學家菲利普·科林格(Philipp Koellinger)說,該研究的樣本為13600人,比以往所有關於腦容量和智商關係研究的樣本總和還要多。

研究發現,總體而言,腦容量大在智商測試中表現稍好,但關鍵是,這種關係並不完全凖確。這意味著有些人在智商測試中表現得很好,但他們的腦容量相對較小,反之亦然。

科林格說,「兩者關係並不顯著;各地狀況都是如此。」

這一點很重要,部分原因是人們一直試圖根據頭部大小或形狀對人類個體進行分類。

「西方醫學界有一段非常醜陋的歷史,優生學和類似運動都是基於這種生物決定論的思想,」科林格說。「我們報告的結果看不出任何生物決定論的正確性。」

除了容量大小,大腦掃描還揭示了有關人類大腦結構的其他信息,幫助查找其它元素是否也在發揮作用。研究發現,大腦外層灰質中的神經元數量特別多,灰質體積與智商之間存在關係。

事實上,就人的一般認知能力而言,這樣的結構差異可能比腦容量更有意義。

愛丁堡大學(University of Edinburgh)研究大腦衰老的西蒙·考克斯(Simon Cox)說,「如果認為腦容量能解釋全部差異,那就大錯特錯了。」他補充說,腦容量甚至可能是最不重要的因素之一。

仔細想想,這是有道理的。男性體型更大,因此腦容量通常比女性大11%。但研究發現,平均而言,女性在某些認知能力上優於男性。

考克斯指出,他參與的研究揭示了女性大腦可通過結構差異來彌補較小的腦容量。例如,平均而言,女性大腦皮層(包含灰質的那層)較厚。

就大腦結構而言,影響認知能力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一個例子是髓鞘形成,指的是圍繞軸突的鞘狀物質,即允許神經元與其他細胞連接並形成神經網絡的又長又細的「電纜」。

科學家們驚訝地發現,人類腦容量在3000年前就開始萎縮了(Credit: Mohamed El Shahed/Getty Images)

Getty Images
科學家們驚訝地發現,人類腦容量在3000年前就開始萎縮了

當人們變老時,髓磷脂會分解,降低大腦的效率。通過研究水在腦組織中擴散的難易程度,可以檢測到這種變化。髓磷脂減少後,水更容易流動。這表明認知能力下降。

考克斯說,大腦仍然是「異常複雜的」,很難確切知道某人特定大腦結構對其智力有什麼影響。同樣值得注意的是,因為受傷或發育異常,有些人的腦容量不及常人,但令人驚訝的是,他們似乎沒有受到影響。法國一名優秀公務員的大腦缺失了90%,但他的智商為75分,語言智商為84分,僅略低於法國97的平均水平。

但是,例外永遠不能成為定律。最終,多項研究確實表明,腦容量、結構和智力之間存在統計學意義上的聯繫,儘管這種聯繫很微妙。

考慮到動物的不同大腦時,所有這些就變得更有趣了。我們已經比較了人類和螞蟻的大腦,但是其他物種呢?是什麼促使大腦進化,變得更大或是更小?

艾米·巴蘭沃夫(Amy Balanoff)在馬里蘭州巴爾的摩市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研究大腦進化,她說腦組織的生長和功能維持需要大量的能量,所以一個物種不太可能進化出一個特別大容量的大腦,除非有需要。她說,想想依賴相對穩定的環境和資源的寄生生物。例如,眾所周知,七鰓鰻(Lampreys)的大腦只有幾毫米長。

「他們真的不需要把額外的能量花在神經組織上,因為從代謝的角度看,神經組織的生長成本非常高,」 巴蘭沃夫說。

此外,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動物似乎進化出了相較於身體尺寸更大的大腦。但它們的大腦實際上並沒有改變,只是身體變得更小了。比如鳥類,巴蘭沃夫解釋說。

還有一些動物似乎進化出了特別的大腦區域,與類似物種相比,這些區域提高了它們大腦的整體容積。以非洲弱電魚(mormyrid fish)為例,它們的大腦相對於身體來說相當大,其比例與人類相似。

這些魚利用電荷相互交流,探測獵物。2018年,研究人員發現,它們大腦的一個特定部分,即小腦,異常沉重。沒人知道這是為什麼,但該研究的作者推測,這可能有助於此種魚類處理電感應信息。

對人類來說,大腦的一個區域是新皮層,它參與高級認知功能:比如思維、語言處理等。毫無疑問,這些能力非常重要,所以我們的大腦會根據需求發展出這部分功能。

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Natural History Museum in London)的古生物學家安佳利·高斯瓦米(Anjali Goswami)說,大腦運轉需要大量的能量,有趣的是,腦容量較大的動物在進化早期已經需要獲取大量的能量。

巴比倫等早期城市中居民的大腦可能比你的還要大(Credit: Hussein Faleh/Getty Images)

Getty Images
巴比倫等早期城市中居民的大腦可能比你的還要大

想想鳥類在蛋裏得到的營養,或者哺乳動物通過胎盤或母乳得到的營養。人類嬰兒出生時就有超過1000億個神經元,隨著發育,這個數字會下降。這是因為大腦會根據個體的發展和環境來調整自己。

隨著年齡的增長,只有神經網絡中真正必要的部分會保留下來,但出生時擁有一個充滿神經元的大腦才是可能的起點。

高斯瓦米說,哺乳動物是在恐龍的陰影下進化的。它們需要非常好的感知能力才能生存下來,這可能是他們形成夜間行動和夜視能力的原因。這肯定對神經發育有影響。靈長類動物,包括我們的祖先,也需要進化出在樹上蕩來蕩去的特殊運動技能。

然後,環境給哺乳動物大腦進化施加動力,使其進化出擺脫困境的能力。在這個充滿挑戰的世界裏,許多動物都不得不提高自己的認知能力,才能生存下來。

一項研究發現,棲息在海洋島嶼上的鳥類,必須適應不可預測的新領地,因此比大陸上的同類擁有更大的大腦。

不過,現在應該很清楚的是,你不能僅僅測量動物的腦容量,將其與身體的大小進行比較,就得出這種動物多聰明的結論。腦容量大小只是一部分原因。

會思考和能生存,哪個才更聰明?人類喜歡思考,但正如高斯瓦米所說,當你考慮到我們目前正努力應對氣候危機等長期存在的問題時,我們的規劃能力看起來確實很差。

考克斯提出了另一個觀點:「除了認知能力或高智商,生活中還有更多的東西。」

這幾乎可能會讓你去盼望我們的大腦變得再小一些。

前往BBC Future閲讀英文原文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