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清零或與病毒「共存」 :新冠疫情可持續防控還需做些什麼

試管和研究人員

PA Media

世界衛生組織(WHO)總幹事譚德賽對中國政府的新冠感染「清零」政策表示憂慮,認為「不可持續」;而彭博通訊社引述上海復旦大學一項最新研究結果稱,假如中國政府放棄「清零」,使奧密克戎變異株得以肆意傳播,結果很可能是一場吞噬160萬人生命的「新冠海嘯」。

譚德塞博士5月10日在媒體吹風會上說,WHO認為,考慮到病毒變異、傳播和免疫逃避能力,中國的新冠「零感染」政策難以為繼,且已經把這個看法與中方專家溝通,希望促成變化。WHO還提到「零新冠」政策的經濟和人權影響。

復旦大學的研究報告經同行評審發表在《自然醫學》雜誌上。鑒於老年人的疫苗接種率低,以及新冠病毒變異株對現有疫苗的免疫逃避能力,中國 3 月份啟動的大規模接種行動獲得的免疫程度「不足以」避免可能導致重症監護能力無法應對海嘯般襲來的新一波奧密克戎株疫情。

不過,即使大多數國家已基本解除旅行禁令和防疫限制措施,日常生活幾乎與尋常無異,一個必須正視的事實是,新冠病毒依舊活躍,變異仍在繼續,今後若干年 Covid 很可能與我們「共存」。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與新冠「共存」?生活怎樣「回歸正常」?除了疫苗更新、接種和藥物研發,我們還需要做些什麼?

新冠病毒可能怎樣「存在」?

倫敦大學學院(UCL)臨牀運籌學部門負責人克里斯汀娜·佩格爾(Christina Pagel)指出,生活回歸正常軌道有前提條件。

一方面,病毒在不斷變異過程中日趨溫和,疫苗和治療方式與時俱進;

另一方面,我們在心理上和認知層面要「接受世界已經不同這個事實」,建立相應的監測和防疫系統,重構生活方式,使得新冠病毒傳播得到有效控制,而包括易感染群體在內的所有人的生活都「更自由、更健康」。

新冠不是「超級流感」,她指出,新冠感染死亡率即使在疫苗、治療和自身免疫力作用下逐漸降低,但它對心臟、肺和心理健康的長期影響比其他呼吸系統疾病更嚴重,長期症狀發病率更高。

而疫苗可以有效減少嚴重病症和死亡,但對避免感染和輕症則效力較弱,現在全面解除限制的做法「可能導致今後若干年許多人將面臨重覆感染風險」,她補充道。

,

Getty Images
確診者如果都湧向醫院,容易導致醫療資源崩潰。

BBC 健康事務主編休·皮姆(Hugh Pym)引述英國專家說, 一般認為病毒隨著時間推移會變得更溫和,但並不是必然如此。

華威大學教授邁克·蒂爾德斯利(英國新冠病毒傳播主要建模者之一)說,變化將是個長期過程,而未來二到五年將「不確定」。

東英吉利大學教授保羅·亨特則認為,新冠病毒突變產生新的「殺手變異株」的可能性不大,「新冠病毒將永遠與我們同在,但即使感染更多,疾病症狀也不會太嚴重。」

醫學界的一個共識是,易感人群,包括免疫抑制患者,感染新冠後出現重症甚至死亡的威脅仍然存在,長新冠也是「與病毒共存」的挑戰之一。

病毒檢測

Getty Images

我們怎樣與新冠病毒「共存」?

在基本上全面解除防疫限制的地方,比如英國和歐洲幾個國家,一旦發現自己有感染症狀,無論是新冠還是流感,都應該呆在家裏,避免感染別人,尤其應該遠離易受感染的和脆弱人群。

皮姆報道說,疫苗持續更新,針對變異株的疫苗也呼之欲出,大規模接種可能以某種形式常規化,比如每年流行季節前接種新冠疫苗,就像打流感疫苗一樣,或者「二合一」,增強免疫力。

UCL 的佩格爾教授在《對話》雜誌上撰文指出,過去150年來,人類在公共衛生保健領域的進步巨大,針對營養不良、傳染病流行、環境污染、被動吸煙和交通安全等公共問題制定的法律和政策解決方案不斷改進。新冠也一樣。

她列出實現與新冠長期共存世界需要做出的八個改變:

  • 改進室內空氣質量,盡可能像在戶外一樣安全。這涉及建築設計和基礎設施的更新,改善通風、過濾和空氣清潔程度。
  • 疫苗始終至關重要。不但需要盡快全球普及接種,還需要不斷研發、更新疫苗,能夠有效應對病毒變異,效力更持久、免疫保護更高。
  • 建立和完善對新冠病毒及其變異株和其他新的傳染疾病的全球監測系統,這樣才能及時發現並應對疫情變化。
  • 在已有傳染病常規監測和防疫系統中增加對Covid 感染的永久監測,類似於流感和麻疹等疾病的監測防疫。
  • 對新冠長期症狀深入研究,加深理解,在此基礎上完善預防和治療方案。
  • 改進現有醫療衛生系統,提高在秋冬季節流感、新冠等流行高峰時段的應對能力。
  • 為弱勢群體建立完善的保護系統。這涉及對健康、住房、工作場所、病假工資和教育培訓等領域的投資,減少醫療保健領域的不平等,從而達到減少病毒大規模傳播風險和死亡、提高公共衛生整體水平的目的。
  • 建立應對未來新冠大流行的統籌方案,包括國家級別的監測系統,能夠快速識別疫情及其造成的公共健康問題、免疫逃避等,使應對疫情的行動更及時、有效,避免長時間的旅行禁制、居家隔離、封城等緊急措施。

歷史表明,病毒不會迅速從人類社會消失,但生命科學進步和公共衛生方案的與時俱進使得人類應對疾病挑戰的能力也不斷提高。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