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新冠疫情:「封控」帶來次生災害 如何影響上海

2022年4月21日,身穿防護服的人員從運往上海的卡車上卸下標有鮮味生抽的包裝箱

Reuters
身穿防護服的人員從運往上海的卡車上卸下標有鮮味生抽的包裝箱

洶湧的疫情中,上海面臨兩難的選擇——如果「躺平」,將有不少老年人和基礎病患者的死亡;如果持續「封控」,停診、供應鏈斷裂,以及群體情緒低落將為這座中國最大城市,帶來越來越難承受的次生災害。

封控下,上海面臨哪些次生災害,又有哪些應對措施,BBC中文逐一梳理。

「停診」帶來的次生災害

「停診」成為一部分上海人最怕聽到的兩個字。比如患有尿毒症的病患,需要每周三次透析,但是封控就意味著醫院關門,無處求醫。即便陸續有醫院開始接受透析,透析名額顯著減少,甚至成功拿到名額的病人,還是需要跨過「頻繁做核酸」、「缺乏交通工具」等困難。

「化療引起的嘔吐反應,醫生說正常情況,切管上呼吸機,但醫院有陽病例,設備封起來不能用。到醫院了也不讓進病房,只能在走廊裏視頻看了最後一面。」一位母親去世的上海市民在社交媒體上寫道。

此外,上海東方醫院產科一名姓周的護士在家中哮喘發作,自行用藥後仍無法緩解。家屬駕車送其到工作的醫院就診,但因疫情防控需要,沒有在這家醫院得到救治。家屬帶其至其他醫院求診,但因病情耽誤,該名護士不幸離世。

一名婦女站在上海的醫院大門前。

EPA
一名婦女站在上海的醫院大門前。

此類事件在中文互聯網發酵,引起激烈反應,有觀點認為,因封控「停診」造成的死亡個案遠大於防控避免的死亡。

2021年2月,《英國醫學期刊》發表一篇來自中國疾控中心團隊的研究,分析了新冠疫情爆發的3個月內武漢及中國其他地區的額外死亡率:因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死亡率增加21%,其中,高血壓心臟病的死亡率增長了100%,糖尿病死亡率增加83%。

北京市中倫律師事務所律師張志傑撰文表示,上海多家醫院醫療機構做出事關民眾生命的停診決策,卻僅有寥寥幾語,不僅沒有交代急診停診之後的分流建議,也沒有能夠在公告中讓大眾知悉其做出的規則依據和具體事由。

「院前醫療急救網絡要達到城市地區服務半徑不超過5公里的密度。從周護士被轉運8公里來看,可以說當時上海市民已經暴露在了急救網絡缺陷之中,事故發生具有必然性,降臨在周護士則是偶然。」張志傑稱。

值得一提的是,在封控初期的混亂之後,4月15日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聞發佈會上,上海市衛健委相關負責人明確,「不得以等待核酸檢測結果為由推諉拒絶、延誤治療。」

弱勢群體

一位住在上海閘北的志願者向BBC中文表示,她所在的小區比較老舊,老年人比較多,封控一開始他們消息沒有年輕人靈通,也不懂得網購和團購,家裏儲存的食物較少,而封控開始後志願者們在微信群裏組織團購食品,他們因為手機使用不熟練,而遇到困難。

「而且他們不會支付軟件,現在我們一般是上門收現金,記下要什麼,幫他們團購。否則吃飯都是問題。還有其他志願者要幫老人配藥和送藥,他們很難的。」上述志願者稱。

上海的一個被封鎖的住宅區,兩位老人在大門口交談

EPA
上海的一個被封鎖的住宅區,兩位老人在大門口交談。

另一則廣受關注的報道稱,一位來自江西省的69歲老人,來上海求醫,但因封控而無法就醫,只能流落街頭。一位市民見他睡在路邊,給他一些吃的,相關視頻在網絡傳播,引起網民廣泛同情。

香港大學聯合多家機構進行的研究顯示,疫情中日常生活節奏受到干擾的人群,心理健康負擔較重,其中飽受經濟壓力、較低教育水平、單親家庭的家長、生活上較為孤獨的長者等族群,焦慮或抑鬱的發病機率增加。

此外,上述研究還發現,疫情下兒童出現情緒及行為問題的風險增加,停課期間,有特殊教育需要,特別是患有精神障礙的兒童,受到不當對待的風險增加。

綜合來看,原本的社會邊緣和弱勢群體,比如老年人、殘疾人、貧困人口、長期病患,在疫情封控的極端環境中被進一步擠壓,而且因為平日的救助方式突然空缺,使他們的處境更加艱難。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國官方語境中,「封控」要保護的也是「弱勢群體」。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孫曉冬表示,老年人和青少年群體本身的免疫力較差,並且新冠疫苗的接種率相對成年人來說也比較低,這造成了這兩類人群非常容易被感染。「從保護弱勢群體的角度來說,必須要盡快『動態清零』。」

供應鏈斷裂

人們在中國上海的一個被封鎖的住宅社區裏領取麵包等口糧。

EPA
人們在中國上海的一個被封鎖的住宅社區裏領取麵包等口糧。

對於上海以外的地區,封控的次生災害則是供應鏈擾動帶來的經濟損失。

經濟學人智庫(EIU)經濟分析師徐天辰向BBC中文介紹,中國將工業經濟放在首位,過去兩年,中國能夠迅速控制地區性疫情,保持住全產業鏈和物流網絡未被中斷,出口實現強勁增長。而上海是這種模式的一個重要樞紐: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擁有許多先進的製造能力,並與長江三角洲的其他地區有著密切的供應鏈聯繫,而長江三角洲是中國最大的製造業集群。

」而上海封控,同時波及附近省份,使當地的工業活動和供應鏈陷入癱瘓。「徐天辰稱。

上海一家集裝箱運輸企業管理人員向中文媒體表示,從上海3月底封控至今,因為人員流動受限,其公司有約四分之三的車不能上路。

身穿防護服的工人在上海家樂福超市徐涇分店的卡車上搬運貨物

Reuters
身穿防護服的工人在上海家樂福超市徐涇分店的卡車上搬運貨物。

上海的重要性也在這輪封控中凸顯。以半導體產業為例,中國半導體產業規模的四分之一都在上海,而且產業鏈的布局上來說,上海是擁有國內最完整的集成電路產業集群,從芯片設計、先進製造到半導體設備、半導體採蓮、半導體封裝測試乃至EDA等細分領域,上海囊括了整個半導體的完整鏈路,是國內集成電路產業最集中的地區。

以至於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表示,上海如果繼續不能復工復產的話,5月份之後,所有科技/工業產業涉及上海供應鏈的,都會全面停產,尤其是汽車產業。

對於當局而言,緩和經濟損失也是重中之重。4月16日,上海市經信委發佈了一份文件,指引企業落實閉環管理,有力有序有效推動企業復工復產。此外,中國政府還設立了一份保運轉重點企業「白名單」,集中資源優先保障集成電路、汽車製造、裝備製造、生物醫藥等重點行業666家重點企業復工復產。

不過徐天辰也提醒,儘管政府聲稱要確保企業在「閉環」下正常運作,但隨著封控時間延長,他們的原料庫存已經耗盡。這給對中國經濟增長起著關鍵作用的支持工業的經濟模式帶來挑戰。

此外,「服務業中的小型企業是最脆弱的,因為他們仍然需要支付運營成本(租金、水電費、人力成本),同時卻失去大部分收入。小型製造商如果暫停運營並被切斷國際運輸,可能會有失去國際訂單的風險。」

群體情緒焦慮

上海長寧區,人們在醫院排隊進行核酸檢測。

Reuters
上海長寧區,人們在醫院排隊進行核酸檢測。

心理問題是疫情次生災害的一部分。此前《柳葉刀》上匯總各國研究數據顯示,疫情擴大了重度抑鬱症和焦慮症的人群。

這一情況在上海也有所體現,百度指數顯示,三月以來,上海居民對「心理諮詢」的搜索激增。近30天,其熱度同比上升了253%。這表明,越來越多的上海居民,面臨疫情下的心理餘震。

一個名為《照路明》的微信公眾號針對1021份上海市民的問卷顯示,同比歷次調訪結果,上海居民的負面情緒已至兩年內最高點。四月以來,超過四成上海居民已呈現出抑鬱情緒,比例較高。

其中,57.1%的上海居民(居家)本輪隔離已超過20天(截至4月13日)。而無論是其焦慮均值,還是抑鬱指數,都高於隔離短於20天的群體。

而一份2021年發表於《分子精神病學》(Molecular Psychiatry)的研究稱,非隔離人員的焦慮與抑鬱發生率分佈為9.2%與9.6%,隔離人員的焦慮、抑鬱發生率則為13.3%與13.6%,差異顯著。

前述由香港大學等多家機構共同進行的研究進行了兩次調查,結果顯示,疫情中焦慮症狀的可能發病率分別為14.9%及14%,抑鬱症狀的可能發病率分別為19.6%及15.3%,當中焦慮及抑鬱的發病率增加與日常生活節奏紊亂有正向的關係。

研究人員普遍認為,需要關注隔離人群中的弱勢群體。包括一線工作人員、疫情期間受疫情影響最嚴重地區的人群、經濟貧困的人群,以及原本精神健康較差的人群。

上述《英國醫學期刊》發表的研究揭示,由於「封城」管理,交通事故的死亡率減少了37%,但自殺與跌落的死亡率分別上升了66%與43%。

3月28日,一名身穿防護服的上海交管控制進入浦東區方向的隧道入口

Getty Images
3月28日,一名身穿防護服的上海交管控制進入浦東區方向的隧道入口。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