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新冠疫情:中國罕見警告「突發因素超出預期」 防疫策略可能決定經濟走向

Aerial view of empty roads and residential blocks in Pudong district after Shanghai imposed a citywide lockdown to halt the spread of COVID-19 epidemic on March 31, 2022 in Shanghai, China

Getty Images
3月31日,上海浦東,沒有車流的道路。

2022年已經過去一個季度多,新一輪疫情在中國依然肆虐。不同於過去兩年,奧密克戎傳播快,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廣東、吉林、陝西多點爆發,而且包括上海、深圳等重要經濟中心。

實際上,去年四季度,中國經濟復蘇的步伐已經開始放緩,但是這輪突如其來的疫情,讓這個全球經濟引擎的運轉格外困難——在嚴格防疫措施下,卡車司機面臨短缺;工廠大面積停工;供應鏈的波動不僅影響中國,而且波及全球。

備受關注的中國一季度經濟數據將於下周一公布。中國總理李克強在近期一次座談會上形容,「有些突發因素超出預期」使得「經濟運行面臨更大不確定性和挑戰」。用詞謹慎的中國政府使用這樣的敘述頗不尋常。

為了應對疫情的影響,中國也出台多項政策,甚至經歷四年持續壓制的房地產市場也出現鬆動的跡象。即便如此,分析師認為,防疫策略不調整的情況下,經濟承受的下行壓力將很大。

疫情下的經濟壓力

「封控措施發出了一個明確信息,那就是中國將遏制疫情放在優先於經濟的地位,對防疫策略的調整可能會推遲,」摩根士丹利經濟學家邢自強在報告中表示,「基礎設施支出增加、房地產政策放鬆可以期待,但更大的問題仍然是如何找到防疫策略的出路。」

摩根士丹利甚至將今年一季度中國經濟環比增速預估下調到零,將同比增速預估從4.5%下調到3.9%,並且認為嚴格的防疫措施將導致中國無法實現今年全年5.5%的增長目標,預計全年經濟增速僅為5.1%。

此外,財新傳媒對14家機構的調查顯示,經濟學家對2022年一季度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速的預測均值為4.5%,較2021年四季度回升0.5個百分點,低於全年5.5%左右的目標,預測區間為3.8%至5.0%。

中金公司研報顯示,3月以來中國本土疫情反彈明顯,受影響省份數量和相關城市經濟體量,都創下了2020年3月以來新高。

中金公司認為,在各地較為嚴格的疫情防控要求下,市內和跨區域人員流動明顯下降,線下聚集性、密接型消費受影響較大,預計疫情約對一季度GDP同比增速造成0.3個—0.7個百分點的負面衝擊,預計同比增長5.0%左右。

香港中文大學經濟系教授宋錚最近與幾位學者進行聯合研究顯示,如果對北京或上海這樣的一個特大城市實施封城兩周,對當月全中國GDP的影響大致在2個百分點左右(根據去年數據測算,約為1900億元),其中約有7%是來自於當地封城對其他城市造成的間接經濟損失。

紅燈頻閃

除了分析師的預測,各種經濟指標也體現出這輪疫情帶來的經濟壓力。

中國海關總署公布,3月以美元計算的進口總值按年跌0.1%,是自2020年9月以來首次下跌。這一數字出乎市場預期,市場原預計上升8%。一季度,包括原木、初級形狀塑料和鋼材等原材料,分別下跌23.3%、14.9%和13.4%。

信銀國際首席經濟師卓亮表示,3月中國內地部分大城市和省份開始實施嚴格疫情防控,消費渠道受嚴格的限制,對內需有明顯影響,間接影響進口,短期內需和進口改善將取決於疫情防控,以及當局是否放寬政策。

疫情影響消費需求,使進口下降。但中國3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1.5%,創三個月高位;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同比上漲8.3%。

為何需求降低,物價卻在上漲?對此,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解釋,疫情對物價有「正反兩面」影響,一方面,抑制服務及非必選商品需求,使近幾個月國內服務、非必選商品銷售價格同比走低,拖累內需;另一方面,果蔬生產及物流成本高升,再加上能源價格飆升,推高果蔬價格。

周茂華還提醒,PPI的持續高位運行,反映部分中下游製造業企業生產投入成本壓力仍不小。

中國的選擇

這些經濟指標反映出的前景也不容樂觀——中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王軍認為,國際通脹向國內的傳導、上游向下游的傳導將不可避免,如果不能採取有效措施加以應對,終端產品的通脹也會逐步加劇,其結果將推高今年物價,並對貨幣政策形成掣肘。

Firemen in PPE carry medical supplies to a temporary warehouse in Shanghai, China Sunday, April 10, 2022

Getty Images

兩年過去了,從第一個「封城」的武漢,號召眾志成城抗疫,到當下正在經歷「封城」的上海,應對方式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甚至暴露出的問題也很相似——物資供應不足、其他病人得不到救治、寵物被打死等。

改變的是病毒——新的變種奧密克戎傳播速度更快的同時毒性更弱,嚴防死守堅持清零變得越來越難,也越來越不划算。

改變的還有人們的心態——武漢封城之初,對於未知病毒的恐懼佔據主導;兩年過去,新冠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醫療防治能力增強,使恐懼減少,但長期反覆走進疫情陰影籠罩,人們對生活受限制的容忍度越來越低。

「生命與生活(lives or life)的選擇。」新加坡衛生部長王乙康此前在香港出席活動時稱,如何平衡兩者成為政策制定者必須要權衡的事情,封鎖措施雖然有效,但沒辦法長期執行,人們總是要回歸生活。

出於如此考量,以及民眾反對封鎖的壓力,曾經如中國一樣執行嚴格「清零」政策的國家,紛紛宣佈「與病毒共存」,比如澳大利亞、新西蘭、新加坡等。此外,還有經濟原因。王乙康稱,新加坡是一個小國,高度依賴外部的物流和人流,長期封鎖代價太大。

中國雖然經濟復蘇之路成績斐然,但從去年四季度再到今年一季度,經濟增長顯著降速,作為「三駕馬車」之一的消費領域受到封城影響,無力拉動經濟。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官方一邊通過封城管控上海疫情,同時卻宣佈在8個城市試點一個月,縮短入境人員、密切接觸者的隔離時間,由「14+7」調整為「10+7」。

多重應對

A driver presents his negative nucleic acid test certificate for COVID-19 to a traffic police officer at a service station of G1503 Shanghai Ring Expressway as the city is under lockdown on April 11, 2022 in Shanghai,

Getty Images
物流業停滯是目前上海等城市面臨的最大瓶頸。

中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王軍認為,但就短期而言,仍有必要盡快降凖降息,提供充裕的流動性,以給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減輕負擔,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剛剛召開的中國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適時靈活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分析人士認為,中國國內新冠疫情陰霾籠罩,經濟下行壓力之大有目共睹,央行寬鬆政策或箭在弦上,工具箱內包括結構性寬鬆及降凖降息等子彈隨時待發。

此次國常會未直接提及具體寬鬆政策,或意味著經濟多重壓力之下,釋放貨幣政策最大效能、多措並舉發力的概率加大。

此外,作為拉動投資的重要政策工具,中國財政部還宣佈擴大地方政府專項債用途範圍,將加大支持城市管網建設、新型基礎設施、糧食倉儲物流設施等領域項目。2020年疫情爆發之初,中國政府也曾擴大專項債使用範圍,包括增加城鎮老舊小區改造領域、加快建設5G網絡等。

截至3月末,中國今年累計發行專項債1.25萬億元,比2021年同期發行額增加1.23萬億元。

財政的窘迫

雖然中國的中央財政部門積極推動投資,但地方財政收入並不樂觀。

今年一季度,鶴崗市宣佈實施財政重整;霸州市因為財政困難違規亂罰款、亂收費;甚至經濟發達的廣東、浙江、浙江等省出現公務員工資縮減、緩發補貼等情況。

A worker in a protective suit keeps watch on a street, as the second stage of a two-stage lockdown to curb the spread of the coronavirus disease (COVID-19) begins in Shanghai, China April 1, 2022.

Reuters
4月1日,空蕩蕩的上海街頭。

「這幾年地方政府的財政壓力一直都在,所以每年都會出現幾個市縣財政困難,值得注意的是發達省份的困境。」中國一所大學財稅學院的學者向BBC中文表示,鶴崗作為資源枯竭型城市,企業遷出和人口外流嚴重,財政收入和預算都在不斷壓減,但償債壓力沒有少,所以財政要重整。

上述學者表示,今年各地「穩增長」壓力大,需要加大投資穩住經濟,然而最重要的收入,即土地出讓金,卻出了問題。

在2020年中國疫情最嚴重的年份,中國土地出讓收入飆升至創紀錄的8.4萬億元,相當於澳大利亞年度國內生產總值,支撐了當年的財政預算。

在此之後,針對房地產市場的政策突然收緊,比如設置房屋成交指導價,對重點房企融資提出「三道紅線」,以及土地集中拍賣等。

一系列政策深刻改變房地產金融格局,火熱的樓市驟然遇冷,包括恆大在內的房地產企業陷入困境,相應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讓金收入也罕見地出現大幅下滑。

官方背景的中國社會科學院發佈的2022年經濟藍皮書中稱,「2022年房地產市場很可能繼續承壓,土地出讓收入增長相應面臨較大挑戰,這將直接影響地方政府的可支配財力,進而對地方債風險產生影響。」

房地產救經濟?

中國已醞釀十多年的房產稅一度被提上日程,去年十月宣佈擴大試點,但僅僅5個月後就被叫停。3月16日財政部網站發文稱,綜合考慮各方面的情況,今年內不具備擴大房地產稅改革試點城市的條件。

多家機構認為,2022年房地產稅試點可能還是在醞釀方案的過程中,不會推出,以減輕房地產行業的下行壓力。

不僅如此,長期施加在樓市上的壓力有放鬆的跡象。今年以來,中國多地密集出台房地產寬鬆政策——據中原地產研究中心統計,2022年已經累積有超過70個城市發佈了穩樓市新政。蘇州、南京等熱點城市也加入了政策鬆綁的大軍。

中信證券研報稱,3月以來因城施策的政策利好加速湧現,結合以往的規律,銷售的回暖並不遙遠,商品房銷售增速二季度或將見底回升。

過去幾輪經濟衰退期,中國都釋放政策,通過刺激樓市來提振經濟。中國前地產商任志強有一個頗為流行的比喻——房地產就像「夜壺」,宏觀經濟不行了,就拿出來用一下,刺激刺激,用完了再踢回牀底下。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