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香港特首選舉:林鄭月娥宣佈不尋求連任,「武官」李家超或參選

政務司司長李家超

Reuters
香港媒體廣泛報道,警隊出身的現任政務司司長李家超或將宣佈參選特首。 (資料圖片)

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周一(4月4日)宣佈不會競逐連任。香港媒體廣泛報道稱,警隊出身的現任政務司司長李家超或已得到北京首肯,將宣佈參選, 反映北京對港政策仍然以「國家安全」為主。但政務司司長辦公室不評論消息。

如果李家超當選,將成為香港首位有「武官」背景的特首。

有資深建制派人士高調受訪支持李家超參選特首,但民主派陣營擔憂鷹派背景的李家超,無助改善社會撕裂的問題。

香港第六屆特首選舉將在今年5月8日舉行,提名期為4月3日至4月16日。

香港特首選舉一直被批評是「小圈子選舉」,因為能夠有票選特首的只有選舉委員會中的1488個委員,這個委員會只有1人不是來自親北京的建制派。每個特首參選人需要獲得188個選委會委員提名才能入閘競選,當選人要獲得選委會過半人支持。

林鄭月娥周一在抗疫記者會上宣佈,不尋求連任。

EPA
林鄭月娥周一在抗疫記者會上宣佈,不尋求連任。

林鄭月娥不尋求連任

林鄭月娥周一在抗疫記者會上宣佈,不會參加特首選舉,任期將在今年6月30日完結,結束42年的公職服務生涯。她表示,早於2021年初已向中央表達不尋求連任的意願,並得到中央的理解和尊重。

她說,上任不足兩年,因社會運動、新冠肺炎等危機而承受前所未有的巨大壓力,她感謝了中央對她的信任和支持,剩下的日子會做四個方面的工作,包括特首選舉、抗疫、政府換屆交接,以及香港回歸25週年的慶典工作。

這位香港首任女特首在香港大學社會學系畢業後便投身港府工作,在政府體系中步步升遷,曾出任社會福利署署長、發展局局長、政務司司長,處理過眾多具爭議的事件,在政界有「好打得」的稱號。

2017年,林鄭月娥在1200人的選委中,得到777張選票當選特首,競選時曾表示,如果港人主流意見令她無法擔任特首就會辭職。

但在2019年,她試圖強行通過甚具爭議的《逃犯條例》,引發香港爆發長達半年的暴力示威衝突,讓其民望降至歷任特首最低。

到2022年,香港爆發第五波新冠疫情,再次令她的民望受挫,外界批評她抗疫不力,措施混亂而且與內地追求的「清零」愈走愈遠。

李家超或會參選

周末,香港親政府報紙《星島日報》、網媒《香港01》、香港TVB新聞先後引述消息人士指,李家超將辭任政務司司長,並宣佈參選

64歲的李家超自1977年起加入香港警隊,曾參與不少香港的大案,例如在2005年,他以刑事部主管親自負責徐步高槍擊案的偵緝,他擔任警務處副處長時曾獲行政長官頒發香港警察榮譽獎章等。

他成為官員後放棄原有英國國籍。 2017年,他升任保安局局長,2018年他帶團到新疆考察反恐設施,並表示新疆的反恐經驗值得香港參考。

2019年,香港爆發「反送中」示威,警方被指使用過份武力執法,他多次發表「撐警」言論去淡化警方的責任,並且多次高調表示,香港已「亮起恐怖主義活動警號」,要求警隊等凖備和檢視反恐應變計劃。

2020年,他與林鄭月娥一同被美國財政部制裁,在美資產被凍結之外,在美國有營運的任何銀行亦可能凍結其資產。林鄭月娥曾表示,她是以現金方式獲得薪酬。

2021年,他成為政務司司長,當時外界有擔憂稱, 香港恐淪為「警察政府」,當時民主派陣營認為他需要為《逃犯條例》的風波負責,而不應該獲得「升職」。

在《國安法》落實後,他兼任維護國家安全委員會成員和候選人資格審查委員會主席。候選人資格審查委員會負責審查並確認選舉委員會委員候選人、行政長官候選人及立法會議員候選人的資格。

簡單而言,李家超此前有份決定誰有資格選特首,他一旦參選,當中的利益衝突問題成為問號。

香港民意研究所在3月7日至11日進行的民調顯示,李家超所得評分為34.8分,是他上任政務司司長以來最低。而另一名同樣被傳可能參加特首選舉的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所得評分為44.7分。

觀察人士和媒體分析認為,如果北京選擇李家超,反映「國家安全」是北京最關心的頭等大事,民意放在後面。

《香港01》的評論說:「他(李家超)的短板在於凝聚民心,尤其現時社會撕裂仍嚴重,縱然社會不會再出亂子,社會複和、人心回歸仍是艱難任務。」

建制派元老、全國人大前常委范徐麗泰接受港媒訪問時表明希望李家超參選,形容他是「經過風浪的人」,「做起事來慎重、務實」。她說有很多長期計劃不能在本屆政府任期內完成,希望下屆特首來自現屆政府。

但李家超會否缺乏經濟或其他政策的經驗,范徐麗泰認為「很難說」、「要視乎對手」。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