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俄國入侵烏克蘭:俄國人的反應、台海未來 BBC中文解答讀者關注的幾個問題

graphics

BBC

編者注:BBC中文近期推出《你問我答》欄目,以方便讀者更多參與,也使我們的選題和報道更切合受眾需求。我們會在熱點新聞或要聞中加入互動窗口,讀者可以藉此聯絡我們,提交問題。

自俄國對烏克蘭發動「特別軍事行動」以來,舉世關注烏克蘭局勢走向。

BBC中文此前在幾篇報道中加入互動窗口,收到讀者不少回應和提問。下面是其中幾個較為普遍的問題,希望BBC 前線記者的報道和評論員的分析有助於釋疑。


台北101大樓烏克蘭國旗顏色霓虹燈

Reuters
台北101大樓的燈光呈現烏克蘭國旗顏色

烏克蘭戰爭與台灣

問:俄國入侵烏克蘭,對台海局勢和台灣的未來有什麼影響?如果台灣被「武統」,美國和歐盟會不會出手相助?

答:俄軍入侵烏克蘭以來,台灣當局態度鮮明地譴責俄羅斯,支持烏克蘭,並且為烏克蘭人不畏強權、抵抗侵略、保衛自己國家的行為表達讚賞和欽佩。民間對烏克蘭的遭遇也很關注,據觀察人士分析,或許部分與「惺惺相惜」的共情心態有關。

中國外長王毅說,「台灣問題與烏克蘭問題有著本質區別,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灣問題完全是中國的內政,而烏克蘭問題則是俄羅斯和烏克蘭兩個國家之間的爭端。」

BBC中文就讀者提出了幾個相關問題採訪了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亞太學院講師宋文笛和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中國研究院教授曾銳生。

宋文迪認為,俄烏戰爭爆發後,北京會對武力統一台灣「再度三思」;「對透過武力方式軍事解決台海問題的意願和短期內的急迫性都會下滑」。

曾銳生認為,烏克蘭局勢和台灣完全不同,沒有可比性。他說,烏克蘭不是北約的一部分,也不在美國重要的戰略位置上,但美國對台灣有1979年的《台灣關係法》,美國政府依法必須向台灣提供防禦性武器,確保台灣有足夠的自衛能力。長遠來看,「武統台灣不是中國的第一個選擇,而是第二個選擇。」

採訪報道全文:烏克蘭戰爭和台灣:解答讀者關於俄烏衝突和台海未來的三個問題

zhongfade

Reuters

俄羅斯人怎麼說?

問: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西方逐漸加大制裁力度。俄國民眾怎麼看這件事?

答:BBC記者發現,親友、同事間談及現時狀況,反應和情緒很複雜。

制裁壓力下,外國公司、金融機構、投資者相繼撤出或暫停在俄國的業務,包括消費品巨頭、麥當勞連鎖店,流媒體網飛Netflix;三大信用卡——維薩、萬事達、美國運通——離開了;俄羅斯貨幣盧布一路暴跌,日用品和食品價格漲勢難控,超市開始對一些日常用品實施限購。

美國、歐盟和不少其他國家對俄國飛機關閉領空,旅行成本更高。

對這些變化,有人根本不在乎;有人覺得行動自由受到限制;也有人認為俄國別無選擇,必須團結一心打贏這場戰爭。

BBC記者採訪了三名俄羅斯人: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俄羅斯人怎麼看制裁?

boat on troubled water

Getty Images

中國的立場和角色是什麼?

問:中國在此次俄烏衝突中的立場是什麼?能充當調解角色嗎?

答:俄國向烏克蘭開戰後,中國先是保持沉默,既沒有譴責也不認為有錯,也不稱之為「入侵」。

中國首次公開表示將扮演調解角色是在俄國發動軍事攻勢12天之後。3月7日,外交部長王毅說中國願意就烏克蘭戰爭開展「必要」的斡旋,並將盡快向烏克蘭提供一批緊急人道主義物資援助。

次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法國總統馬克龍和德國總理朔爾茨舉行視頻峰會,表示中國 「對烏克蘭局勢的擔憂」,「對歐洲大陸重燃戰火深感痛惜」,支持一切「有利於和平解決危機的努力」,但對西方制裁俄羅斯的行動表示不能贊同,因為制裁必然衝擊全球經濟正常運行,承受制裁之痛的不只是俄羅斯。

習近平還表示願意同國際社會一起為解決烏克蘭危機發揮積極作用。

還有不少跡象顯示中國對俄烏衝突的態度出現可見的變化。對此,BBC駐上海記者白洛賓(Robin Brant)分析說:這些跡象更可能是表明中國試圖在既尊重烏克蘭主權原則又承認俄羅斯的"合法安全關切"之間取得平衡。

白洛濱認為,中國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問題上的考量還有一個關鍵的背景原因:台灣。台灣這個被北京視為孤懸海外有獨立危險的自治島嶼,是習近平希望看到能與祖國 "統一 "的省份。另外一些因素可能還包括:

  • 習近平和普京之間的個人關係,兩人至今已會面近40次。
  • 北京與俄羅斯建立新的「無上限」伙伴關係可能並不意謂中國要脫離美國及其盟國和現有的國際秩序
  • 中國國內的政治和輿情

閲讀白洛賓分析全文:

demonstrator

Getty Images

普京會下台嗎?

問:這場衝突會有什麼結局?普京會下台嗎?

答:雖然普遍認為俄烏衝突不大可能會引發世界大戰,但BBC外交事務記者詹姆士·蘭德爾(James Landale)分析認為,擴大成歐洲戰爭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他認為,根據目前局勢來看,有五種可能的結局:速戰速決、持久戰、歐洲戰爭、外交途徑解決、普京下台。

普京下令入侵時曾宣稱:"我們已經凖備好應對任何結果。"

他本人因此而下台,估計不在這「任何結果」之列。但普京是否會下台的問號在外界越來越明顯。

BBC外交事務記者蘭德爾引述倫敦國王學院戰爭研究榮譽教授勞倫斯·弗里德曼爵士:"現在,莫斯科和基輔一樣有可能發生政權更迭。"

理由或許包括這場戰爭的災難性後果、經濟制裁的效果、喪失民意導致國內政局不穩,強勢鎮壓反過來又助燃民間抗議和精英階層的離心。

西方明確表示,如果普京下台並由一個更溫和的領導人取代,那麼俄羅斯受到的制裁有些將會被解除,與外部世界的關係將會恢復正常。

蘭德爾認為,流血宮廷政變導致普京下台這種可能性看來並不大,但不能完全排除,還取決於普京政權既得利益集團對他的信心是否不變。

問:普京到底要什麼?

答:BBC記者保羅·科比的回答是:

他不僅要求烏克蘭永遠不加入北約,還要求北約將時光逆轉到 1997 年,扭轉其向東擴張的趨勢。他抱怨俄羅斯「沒有退路 —— 他們認為我們會袖手旁觀嗎?」。

他希望北約從 1997 年加盟的成員國中撤出駐軍和軍事設施,並且不在「俄羅斯邊境附近部署進攻性武器」,這指的是中歐、東歐和波羅的海。

不過,這顯然超出了北約範圍。用德國總理的話說,俄羅斯領導人「希望按照他的世界觀掌控歐洲」。

2021年,普京總統寫了一篇長文,將俄羅斯人和烏克蘭人描述為「一個民族」,並將1991年12月蘇聯解體描述為「俄羅斯歷史性的解體」。

他聲稱現代化的烏克蘭完全是由共產主義俄羅斯創造的,而現在成了一個傀儡國家,受西方控制。

正是他在 2013 年向烏克蘭施壓,要求其不與歐盟簽署結盟條約,這引發了大規模抗議,最終推翻了親克里姆林宮的總統。

在普京總統看來,西方早在 1990 年就承諾北約將「不會向東擴張一英寸」,但還是那麼做了。

不過,那是在蘇聯解體之前,所以對當時的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做的這個承諾,只是在德國統一的背景下提到東德。

戈爾巴喬夫後來表示,當時「從未討論過北約擴張的話題」。

Ukrainian President Volodymyr Zelensky visiting positions on the frontline with pro-Russian militants in the Donetsk region, Ukraine, 06 December 2021

EPA
2021年12月6日,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在前線,政府軍正與親俄羅斯反叛武裝作戰

如有其他關於俄烏衝突局勢的問題需要解答,可用表提交或聯絡我們。

世界大戰?

問:我有聽過一些預言,這場戰爭有可能會改變世界的局面,說極端些可能會造成第三次世界大戰。烏克蘭和俄羅斯的戰爭有沒有可能成為這次世界大戰的開端?

答:這個問題從烏克蘭局勢出現緊張苗頭起就開始可以聽到,而普京公開發出核威懾之後更顯迫切。過去幾十年遇到國與國之間武裝衝突、緊張持續加劇時也常常會被提到。科索沃、阿富汗、伊拉克……槍炮聲中總能聽到「第三次世界大戰會不會爆發」的問題。

到目前為止,大多數分析認為再次爆發世界大戰的可能性不大,普京的核威懾言辭與核打擊行動之間還有很大距離。美國立即譴責了他的決定,稱其為「不可接受的事態升級」。

對於俄烏邊境地區的戰火是否會演變成世界大戰,BBC 安全事務記者弗蘭克·加德納(Frank Gardner)回答:不會

因為儘管俄烏邊境局勢目前很糟糕,但目前並不涉及北約和俄羅斯之間的直接軍事對抗;只要俄羅斯和北約之間沒有直接衝突,那麼這場危機就沒有理由陷入一場全面的世界大戰,

對於北約和西方來說,最終的紅線是俄羅斯是否威脅到一個北約成員國。根據北約協議第5條,整個西方軍事同盟有義務保衛任何受到攻擊的成員國,包括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等東歐國家,烏克蘭不是。

西方制裁加大的同時,俄羅斯肯定會以某種形式進行報復。在俄羅斯的西方企業可能會受到影響,但如果普京做出決定,則影響的範圍和深度可能增大。

「報復」可能採取網絡攻擊的形式,就像英國國家網絡安全中心警告的那樣,可能針對銀行、企業、個人,甚至是關鍵的國家基礎設施。

加德納認為,目前最大的風險在於俄國和西方之間關係多年逐漸下滑,現在已經降到了零。

可以比較肯定的是烏克蘭與俄國緊張升級,使得冷戰格局再現的可能性大增。BBC資深國際事務編輯辛普森專門分析:

裝甲車

EPA

問:為什麼俄國現在入侵烏克蘭?

答:BBC首席國際事務記者麗絲·杜賽(Lyce Ducet)說,我們現在仍然沒有全部答案,但這無疑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她說:「這場戰爭通常被稱為弗拉基米爾·普京的戰爭——人們普遍認為他是推動這場戰爭的人,沒有人清楚他能夠並願意走多遠試圖控制一個他認為不應該作為一個國家存在的鄰居。」

也有不少猜測,包括普京是否感到北約的弱點,特別是看到美國從阿富汗撤軍、塔利班接管後出現的混亂崩析之後,以及俄羅斯領導人是否因為新冠疫情而陷入孤立、焦慮的心態。

路透社2月25日報道說,英美情報機構在24日普京下令攻打烏克蘭前已經得知這個決定。

據路透社報道,英國秘密情報局,即軍情六處(MI6)負責人理查德·摩爾(Richard Moore)在推特上說:「我們揭露了他(普京)企圖設計’假旗’、假攻擊以證明他的入侵是正當的。」

「這次襲擊是蓄意已久的、無端的、殘酷的侵略。」摩爾沒有給出任何情報的來源。

關於戰前俄羅斯曾做了哪些備戰工作,BBC記者曾有此報道:

一名英國高級軍方消息人士表示,普京並不打算攻擊北約,他只是想把烏克蘭變成像白俄羅斯一樣的附庸國。

tank

Getty Images

北約和西方的態度

問:我有朋友在烏克蘭,我也在烏克蘭生活6年。我的問題是,為什麼北約不軍事介入?

答:這也是許多關注烏克蘭局勢的網友共同的問題。

BBC安全事務記者加德納 (Frank Gardner)說,北約特意不進入烏克蘭,即使基輔呼救也按兵不動,因為烏克蘭不是北約成員國,而北約也不願意與俄羅斯開戰。

如果俄羅斯入侵行動變成長期佔領,那麼西方盟國很可能會公開援助烏克蘭抵抗力量,就像美國1980年代支持抵抗蘇聯侵略的阿富汗聖戰組織一樣。當然,在那種情況下,普京也肯定會有反制措施。

同時,北約確實在緊急加強東線防務。具諷刺意味的是,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本意是削弱北約在東歐的力量,而結果事與願違。

關於烏克蘭局勢今後可能的發展方向,更多分析請點擊這裏


彈頭

BBC

西方的制裁

問:為什麼美國和歐盟認為僅靠制裁就能威懾普京?

答:不少讀者的問題涉及普京下令入侵烏克蘭和核威懾,西方可以做什麼,有哪些制裁措施。

BBC首席國際事務記者麗絲·杜賽(Lyse Doucet)在基輔目睹了西方制裁正在生效,但仍不夠。她從基輔發來報道說:

「最近幾天,我們看到制裁、限制以及全球各國和組織採取的行動正在緩慢但確切無疑地加強。隨著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第一批制裁在一個又一個首都生效。他們受到烏克蘭人的歡迎,但也受到譏嘲,因為那根本不夠。事實上,它們並沒有改變普京的想法。

「西方現在開始意識到俄羅斯佔領烏克蘭的決心。一些制裁將需要數周甚至數月的時間才能生效,但有些制裁現在正在打擊俄羅斯的貨幣、股票、富有的寡頭的財富,可悲的是最貧窮的人的生活。」

西方的制裁針對俄羅斯經濟、金融和個人:

  • 歐盟、美國、英國、日本和加拿大正在切斷俄羅斯主要銀行與國際 Swift 支付網絡的聯繫,阻止資金順利、快速地跨境轉移;
  • 歐盟、英國和加拿大已對俄羅斯航空公司關閉領空;
  • 美國、歐盟和英國正在對普京總統和外交部長謝爾蓋·拉夫羅夫實施個人制裁,而歐盟正在針對 351 名俄羅斯國會議員實施制裁;
  • 德國已停止審批俄羅斯的「北溪二號」天然氣管道,這是俄羅斯和歐洲公司的一項重大投資;
  • 被視為克里姆林宮喉舌的俄羅斯國營媒體「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和「今日俄羅斯」在歐盟範圍內被禁止;
  • 今年的歐洲冠軍聯賽決賽從俄羅斯城市聖彼得堡改到法國,俄羅斯大獎賽也不會在索契舉行;
  • 國際殘奧委員會(IPC)禁止俄羅斯和白俄羅斯運動員參賽,並將他們逐出北京奧運會。
核潛艇

Getty Images

核武風險

問:普京最終會使用核武器嗎?

答:周日,普京總統下令他的軍隊將俄羅斯的「威懾力量」——包括核武器——轉移到「特殊的作戰模式」。這番言論令許多西方分析人士和政府官員感到不解,但普遍認為更多是一種口頭警告,向北約發出的直接、公開的阻遏信號,而未必是行動宣言。

BBC安全事務記者科雷拉(Gordon Corera)認為,從這個角度來看,核警告是普京向本國人民強調這一信息的一種方式。另一種解讀是普京擔心西方計劃向烏克蘭人提供軍事援助,希望以此警告他們不要太過分。

但是,他補充道,即使如此,風險依然存在 —— 如果一方誤解另一方或事態失控,總是存在誤判的風險。

「令人擔憂的是,普京變得孤立無援,很少有顧問願意告訴他真相。有些人擔心他的判斷會變得不穩定。有些人希望,如果他真的走得太遠,其他指揮系統更靠後的人可能不願意執行命令。任何核衝突的風險可能略有上升,但仍然很低。」

BBC 安全事務記者加德納指出,俄羅斯和美國總共擁有超過 8000 枚可部署的核彈頭,因此這裏的風險非常高。 "MAD"的舊冷戰格言——相互保證毀滅——仍然適用。


濃煙

AFP

美國的態度

問:請問拜登的立場究竟是什麼?為什麼美國這次在俄烏衝突上又選擇不出兵?

答:美國沒有調動在歐洲的駐軍出兵烏克蘭,但不斷加強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言辭強硬。關於美國拜登政府對俄烏戰爭採取這種態度,負責美國國務院新聞的BBC駐美記者芭芭拉·普勒特·烏什爾( Barbara Plett Usher)分析,主要有五個主要原因:

  • 烏克蘭不涉及美國國家安全利益
  • 拜登不搞軍事干預主義
  • 美國人也不想打仗,70%以上國民反戰
  • 超級大國對峙的危險
  • 沒有條約責任

詳細分析報道點擊這裏。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