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莎士比亞和TikTok世代牽手:相隔四百年怎樣「皆大歡喜」

William Shakespeare (1564 - 1616)

Getty Images
莎士比亞作品對英美文化影響巨大。

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院(RSC)與社交媒體平台 TikTok 決定合作,設法吸引更多年輕人走進劇院,走近莎士比亞。

合作的具體內容是從2022年6月開始,14 -25 歲的 TikTok 用戶可以購買票價為10英鎊的演出門票,還可以得到旅行補助。獲得補貼的門票將可用於預訂該公司即將演出的《理查三世》和《All’s Well That Ends Well》(朱生豪譯《皆大歡喜》,梁實秋譯《終成眷屬》)。

除了TikTok 門票,RSC 計劃依托這個合作平台創作更多適合社交媒體傳播的內容,包括演出和觀劇花絮。

RSC 希望藉此向年輕人展示「戲劇與他們自身生活和經歷之間的聯繫」,TikTok 的英國總經理李奇·沃特華斯( Rich Waterworth)表示希望通過與RSC合作「激勵更多的年輕人享受、體驗和參與各種形式的戲劇和藝術」。

但是,莎士比亞1616年就離開人世了,莎劇跟社交媒體時代的世界無關,跟你我今天的生活十分遙遠,莎劇是陽春白雪,不具現實意義,不是嗎?


觸及人性、超越時空

莎士比亞屬於英國也屬於世界,他的37部劇作流傳至今,在全球近 200 個國家上演,根據莎劇改變的影視作品還在播出,因為他超越時代、地域和民族,事關人性的根本。

莎士比亞 400 多年前寫愛情、謀殺、貪婪、野心、背叛、復仇和靈與肉的衝突,挑戰當時的世俗偏見、理念和假設;生活在TikTok 和登陸火星時代的人們對這些並不陌生,或者有感同身受的體驗。

牛津郡一位英語教師艾瑪·索默塞特(Emma Somersett)在互聯網上發帖表述看法

「無論社會演變、工業或科技發展到什麼階段,人性始終保持不變…… 莎士比亞戲劇現在和以往一樣有意義,因為人性沒有改變。與 16 世紀和 17 世紀的人們一樣,我們仍然被同樣的情感和慾望所困擾,閲讀莎士比亞將有助於我們了解自己和他人。」

她舉例說明:

  • 《麥克白》探討野心如何腐蝕人性,道德和良知在野心和貪婪面前如何敗退;21世紀盛行的電視真人秀提供了很好的例子。
  • 《威尼斯商人》揭示了自己和他人的利益關係;21世紀的世界到處可見不同表現形式的利己主義,而社交媒體則以最膚淺的方式詮釋著這種關係。
  • 《羅密歐與朱麗葉》代表的愛情悲劇在今天,包括以往任何年代,都能引起無數人的共鳴,而社交媒體時代的孤獨和孤立特點,成為在線約會網站和婚姻介紹服務興盛的現實土壤。
  • 《哈姆雷特》是個復仇的故事;復仇的故事充斥著人類歷史。哈姆雷特的悲劇告訴人們,復仇慾望可能具有難以置信的破壞性和危險性;這個主題在也在歷代的復仇故事中不斷得到印證。
William Shakespeare (1564 - 1616) at his desk circa 1600

Getty Images
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生於1564年,逝世於1616年。

語言通俗 容易改編

莎士比亞出身於富裕平民階層,在那個年代他為市民創作的舞台劇跟高雅無關,更貼近市井,主題寬泛,演出方式沒有特殊要求,使用的語言較通俗,屬於那個時代英國的「白話文」,傳承較容易。

英國達特茅斯學院英語助理教授布萊特·甘波(Brett Gamboa)撰文指出,莎士比亞劇作經久不衰的原因之一是容易改編,劇情很容易套用。

比如,《奧賽羅》可以拍成印度寶萊塢電影,《查理三世》穿越到20世紀的美國毫無違和感,《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悲劇被「移植」到伊拉克戰爭時的巴格達,或者不同族裔混雜的紐約上西區。

套用《羅密歐與朱麗葉》劇情最成功的例子之一是好萊塢影片《西區故事》,得過10項奧斯卡獎,此前同名歌舞劇在百老匯上演。


BBC藝術事務編輯威爾·崗帕茲分析:

莎士比亞的天才體現在他的寫作風格以及對人物的刻畫入木三分,而他的作品經久不衰的原因則可能歸於他創造的所有人物具有模糊的多重自我。

他的戲劇充滿著見解,但他很少透露自己的觀點,不設簡單道德預判,這使他的作品自然地可以被人們利用,按照自己的目的來解釋作品內涵。

因此,在美國獨立戰爭(1775-1783)中,交戰雙方都以哈姆雷特著名的獨白「是生存還是死亡」來召喚士兵,認為這句話特別體現了他們的理想。

同樣,在幾十年後,美國南部各州反對北方各州提出廢奴法案,雙方都舉例苔絲德蒙娜(白人婦女)對奧賽羅(黑人)的愛情故事,以此來說明他們的觀點的合法性。

想想任何重大的世界事件,然後想想每一個無關緊要的時刻,你都會發現莎士比亞已經以優美的詩句入木三分地完美地捕捉到它。

美國總統亞伯拉罕·林肯就是一位莎士比亞的狂熱粉絲。暗殺他的那名年輕人也是如此。


Desdemona's interracial marriage to Othello left President John Quincy Adams disgusted, even though he was in favour of abolishing slavery

Getty Images
苔絲德蒙娜(白人婦女)與奧賽羅(黑人)的跨種族通婚顯然使美國第六任總統約翰·昆西·亞當斯感到反感,儘管他贊成廢除奴隸制。

文化象徵 傳統淵源

系統的莎士比亞研究從18世紀的英國開始,19世紀成為大英帝國全球拓展的文化工具,隨時間推移逐漸成為一個傳統符號,文化象徵,在北美大陸,莎士比亞代表了北美殖民過程的文化根源。

雖然莎士比亞從未到過北美,但縱覽整個北美殖民地的歷史,可以發現不少莎劇在北美重大政治和社會轉變發揮重要作用的例子。

哥倫比亞大學英語教授詹姆斯·夏皮羅(James Shapiro)認為,在美國艱難的種族關係歷史中可以找到了莎士比亞,他把莎士比亞視為內亂和階級衝突中的一個主角,在20世紀初美國在應對移民潮時也把莎士比亞當做一個工具。

他在《分裂的美國中的莎士比亞:他的戲劇告訴我們關於我們的過去和未來》(Shakespeare in a Divided America: What his Plays Tell us About Our Past and Future)一書中論述了過去200年中,在美國發生的7個具有重大政治意義的歷史時刻。

夏皮羅的書從當今開始,以當今結束,講述了一個有關在紐約公共劇院近期上演《朱利葉斯·凱撒》的故事,其中明確地暗示著美國現任總統是被冠同名的古羅馬領導人。我們都知道他的命運是什麼?布魯圖斯(刺殺行動主謀)肯定曉得。

對莎士比亞和中國戲曲有深入研究的比較文化學者鄭培凱教授認為,莎劇體現出一種多元的文化思考,展現的是社會萬象。莎士比亞會在劇中表達他對人生的理解,同時也從不同角度、不同階級、不同身份,展示個人的不同社會意識。

The actor John Wilkes Booth, who assassinated Abraham Lincoln in 1865 (with Edwin Thomas Booth, and Junius Brutus Booth Jr) in Julius Caesar, 1864,

John Hay Library, Brown University
1865年刺殺林肯總統的演員布斯(照片中左立第一人)曾表示,他最喜歡演的角色就是刺殺凱撒的布魯圖斯

鄭培凱教授曾長期旅居美國,在比較莎士比亞和湯顯祖的訪談中曾提到莎劇在西方的各種形式的傳承。莎劇的改編和上演堪稱全方位,從正宗大劇院到社區小舞台和街頭公園,從適合不同年齡讀者的莎劇書籍、話劇、歌劇到影視,從恪守傳統的演繹到極富想象力的創新。

他說,這些對莎劇的改編努力中最打動自己的是美國公共電視台(PBS)一檔兒童節目,給幼兒園稚童和小學生講述莎劇故事,每集半小時,男主角名叫Wishbone,是一條聰明的小獵犬,女主角是一位英語教師,用適合兒童的淺顯語言講莎士比亞。

如果夏皮羅專著的目的是讓莎士比亞走出學術、藝術、文學的象牙塔,從一個側面詮釋世界是個大舞台,每個人都在台上演出的劇目中扮演著一個角色,那麼RSC 和 TikTok 的「10英鎊戲票」和花絮視頻或許有異曲同工之妙。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