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烏克蘭局勢:德國為什麼不向其提供武器

1945年,蘇聯軍隊在施勞弗高地上作戰。

Getty Images
1945年,蘇聯軍隊在施勞弗高地上作戰。

德國拒絶向烏克蘭運送武器,令一些盟國不解甚至憤怒。但是,歐洲最強的國家之所以袖手旁觀,有其複雜的歷史原因。

在柏林的東邊,有一大片長滿草的平地,那裏的土地講述著一些可怕的故事。

農民用犁開路的時候,犁上的刀刃撥開的是人的骸骨,還有武器;這些是在二戰其中一個最殘酷的戰場上留下的痕跡碎片。

那是1945年春天。希特勒(Adolf Hitler,希特拉)躲藏在柏林的暗堡裏,他的軍隊正在撤退。蘇聯軍隊從東邊而入,踏著這片平地前進,但是他們頭上有一座叫施勞弗高地(Seelow Heights)的小山,納粹軍隊就守在上面。

一切的相關記載都顯示,那是一場混亂不堪的浴血戰鬥。蘇聯人最終取勝,加速了戰爭的結束,但是據估計,他們有3萬名士兵戰死。

探訪施勞弗高地的紀念地,就能了解這個國家的歷史在很多德國人心中有多麼根深蒂固——20世紀經歷的恐怖,仍然影響著今天這個國家的外交政策。

Cemetery at Seelow Heights

Getty Images

這就是德國不惜激起國內政客的激烈反響,也要拒絶向烏克蘭提供武器的原因之一。

基本上,這是一個反戰主義的國家。

一項年度民意調查顯示,大多數德國人相信,外交談判是解決衝突的最佳方法。德國很少參與除維和行動之外的任何戰事;有一些極少數的例外都很有爭議——包括1990年代的巴爾幹半島戰事和較近期的阿富汗戰爭。

諷刺的是,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武器出口國之一(雖然與美國和俄羅斯的規模相比是相形見絀)。它對於運送武器到哪裏有著嚴格的控制,儘管安格拉·默克爾(Angela Merkel)政府有時候也會被指不遵守這些規則。

「德國長久以來在所有軍事衝突的政策上都很克制,而武器出口被看作是助長衝突而不是減少衝突,」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erman Marshall Fund)的托馬斯·克萊納-布羅克霍夫(Thomas Kleine-Brockhoff)說,「這項長久政策表明德國不會出口武器到衝突地區。」

德國曾經打破過這個原則,向伊拉克北部的佩什梅格(Peshmerga)自治武裝提供武器,對抗所謂的「伊斯蘭國」(IS)。但是他說,烏克蘭的狀況不一樣。這當中有其歷史原因——納粹曾在烏克蘭和俄羅斯殺害了數百萬人。

「向德國有份製造的這片血色土地出口武器,向這片血色土地的其中一方提供武器……去對抗這片血色土地上的其他部分……在德國的政治辯論當中是一個詛咒。」

默克爾在阿富汗探訪德國部隊。

Getty Images
默克爾在阿富汗探訪德國部隊。

烏克蘭邊境上的狀況,對德國的新聯合政府是一個考驗。

德國總理奧拉夫·肖爾茨(Olaf Scholz)很可能本以為新冠疫情就是他的最大挑戰,但現在面臨著國際盟友的壓力,要讓他的國家轉向一個新的、更加鷹派的立場。

他的政府是由社會民主黨、綠黨和自由民主黨人組成的聯合政府,在去年底掌權時承諾一種更加以價值觀為出發點的外交政策,在武器出口上甚至會更加克制。

面對著要求運送武器給基輔的呼聲——有些甚至來自於他自己的政府,肖爾茨總理卻是出錢建戰地醫院,提出讓受傷的士兵在德國救治,以及向烏克蘭運送5000個頭盔。

德國的抗拒還有另一個原因——這裏的很多人根本不相信,運送武器能夠解決衝突。

肖爾茨的外交部長、綠黨政客安娜琳娜·貝伯克(Annalena Baerbock)指出,德國是烏克蘭的一個財政捐獻者,並且相信這比運送武器更有效。

「我不認為這種武器出口能夠改變軍力對比的想法是現實的。最好的保護措施是阻止進一步激化衝突。最強的武器——如果你想要使用這個字眼的話——是我們作為北約成員、歐盟政府、G7集團,能夠團結起來清楚地表明,任何新的攻擊都會帶來嚴重的後果。」

肖爾茨總理傾向於延續其前任以對話為基礎的做法。默克爾和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在所謂的諾曼第模式當中起了重要作用。在此框架下,德國、法國、烏克蘭和俄羅斯以烏克蘭東部停火為目標。人們希望同一個模式現在也能起作用。

總理的社會民主黨外交事務發言人尼爾斯·施密特(Nils Schmidt)表示:「法國和德國是調停者,而我認為一個調停國向衝突的一方烏克蘭提供武器不是非常恰當,因為我們在試圖推行外交解決。」

而德國在這種外交斡旋方面處於有利地位。總理肖爾茨或許不像默克爾那樣對普京總統有影響力,但是,得益於兩國的歷史,德國與俄羅斯的關係並不像其他很多西方國家。

德國士兵

Getty Images
肖爾茨總理傾向於延續其前任以對話為基礎的做法。圖為德國士兵。

數以千計的德國公司在俄羅斯有業務。很多德國人——包括默克爾——都是在鐵幕的背景下長大,在學校學習過俄語。她與普京不時溝通的能力是其他領導人所不具備的,而這都是歸因於他們在東方共產主義政權下有相似的生活體驗。

令世界很多人(還有不少德國人)不解甚至憤怒的是,肖爾茨為什麼沒有打出他最明顯不過的一張牌?

最能體現兩國之間經濟聯繫的,或者就是爭議性的「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當此管道開通時,會讓俄羅斯通過德國進入歐洲的天然氣量翻倍。

肖爾茨面臨著壓力,要通過制裁俄羅斯的方式廢止這個項目。而他沒有這樣做,批評者們認為就是德國自利的體現。

對於肖爾茨的政府來說,這是一個痛點。他的社會民主黨指該管道是一個私人經濟項目,同時又是項目背後的支持者。但是他的伙伴自由民主黨則表示,這是政治性的問題,而綠黨也會非常希望放棄這個項目。

天然氣管道

AFP
北溪2號會讓烏克蘭失去俄國天然氣過境費收入。

肖爾茨曾表示,假如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任何選擇都是有可能的,包括這個管道項目。但是,沉默寡言的他卻沒有再進一步,不禁令一些人好奇,歷史到底會判定他是精明、軟弱還是優柔寡斷。

「一定程度的策略性模糊是聰明的,這樣普京就不能開始算計他做這個或者做那個的時候會付出什麼代價,」尼爾斯·施密特說,「這就是為什麼將所有這些選擇都擺上台面是如此重要。」

而且,與此同時,在普京試探西方國家的神經時,德國面臨著關於其反戰主義本能的根本問題。

甚至在默克爾執政時代末期,也有越來越多的呼籲,要求德國在世界舞台上擔當一個更切實的軍事角色。

而就像那些施勞弗高地的到訪者一樣,當人們想象著喀秋莎火箭炮的嘶鳴和垂死的男人們的嚎叫時,就會明白,德國非常清楚這背後的風險——以及一旦出錯時的代價。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