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新冠疫情兩週年:Covid-19 新冠病毒疾病讓我們學到的五件事

People walking along a street wearing masks

Getty Images

自從中國對外宣佈發現新型冠狀病毒已經過去兩年了。

從2019年12月31日到現在,全世界因為新冠疾病出現了許多變化,包括人們生活和工作的形態,以及對抗新冠病毒的疫苗等等。

以下就是這兩年來我們從中學到的五件事:

新冠疫苗

EPA
在新冠疫情之前,最快的疫苗也需要四年的時間研製而成,但第一個新冠疫苗只花了11個月

1. mRNA信使核糖核酸疫苗有效,而且可以快速製成

幾乎從疫情爆發的同時,研究人員就火速開始新冠疫苗的研發。

一些製藥公司決定使用一種從未研製出人類用疫苗的技術:信使核糖核酸(mRNA)。

這個帶有風險的決策最終證明是正確的,不但輝瑞生物科技(Pfizer-BioNTech)和莫德納(Moderna)都快速研發出新冠疫苗,而且也為用類似技術研發新治療打開了一扇大門。

科學家先取出病毒內部分核糖核酸編碼蛋白,也就是mRNA,然後在上面附加脂質,附加脂質的mRNA能夠被人體細胞吸收,並指導細胞產生新物質。

新冠病毒疫苗內的mRNA進入人體後指導細胞產生新冠病毒的一小部分,這個小碎片不會造成傷害,但人體免疫系統能夠學習並辨識它,等到日後感染新冠病毒,免疫系統就能攻擊真的新冠病毒。

graphics

BBC

但是mRNA還有很多其他的潛在用途。

除了可以用在HIV、感冒和寨卡(Zika)的疫苗研製方面,還能夠用來訓練身體的免疫系統對抗癌細胞,研製囊腫性纖維化患者所缺乏的蛋白質,讓多發性硬化症患者的體內防衛系統不再攻擊神經系統。

對mRNA的研究已經進行了數十年,但是新冠疫苗是mRNA第一次被實際運用,其成功將帶動其他能夠改變數百萬人生活的研究。

2. 新冠病毒在空氣中傳播,比我們一開始想得更容易

口罩

BBC
許多西方國家改變不用戴口罩的建議,規定在許多場所必須配戴口罩

新冠病毒爆發之初,西方衛生專家並不認為戴口罩能防止疫情,當時世界衛生組織還表示新冠病毒不會通過空氣傳播。

世衛組織的專家當時也並不建議人們戴口罩。世衛組織的專家邁克爾·萊恩(Michael Ryan)當時說,「沒有明顯證據支持廣大民眾戴口罩有任何好處。」

「我們不建議戴口罩,除非是你自己生病。」

但是隨著新冠疫情持續,衛生專家對戴口罩這件事也改變觀點了,世衛組織後來說,「和其他人在一起的時候應該要戴口罩。」

這是因為有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新冠病毒不只是通過咳嗽或打噴嚏後留在空氣中的飛沫或分泌物傳染,還能夠通過比飛沫更小、留在空氣中時間更久的氣溶膠傳染。

新冠病毒感染圖

Getty Images
世界衛生組織改變說法,表示新冠疾病會通過空氣傳染

吸入病毒

《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刊登社論說,「在近距離情況下,人們更可能直接呼吸吸入病毒,而不是因為帶有病毒的飛沫落到他們的眼睛、鼻腔或嘴唇上而感染病毒。」

「因為觸摸帶有新冠病毒的物體表面而感染新冠病毒的情況,被認為可能性相對非常小。」

研究人員發現,新冠疾病患者能夠感染兩米距離以外的其他人,有人在新冠疾病患者數分鐘或數小時之前停留過的室內空間感染新冠病毒。

「2020年3月的時候,人們還在問我超市買回來的食物和雜貨要如何消毒才能拿進家門,大家都非常小心,有點過了頭,」美國南加州大學(USC)凱克醫學院(Keck School of Medicine )分子微生物和免疫學教授寶拉·坎能(Paula Cannon)表示。

「後來我們理解到,在通風不良的室內空間裏,不戴口罩的人在說話、唱歌或只是呼吸的時候,懸浮在空氣中的病毒是最多傳染的可能原因,這包括了酒吧和餐館。」

經常洗手和清潔常觸摸的表面仍然是良好的衛生習慣,但是現在對抗新冠疫情更強調的是戴口罩和維持良好通風。

3. 疫情後很多人在家工作,這情況將持續下去

視頻會議

Getty Images
新冠疫情過去之後,視頻會議也不會消失

新冠疫情爆發之後,全球數百萬人被迫遠離辦公室和平常的工作場所,改變為在家工作。

在疫情之前,如此多的人都在家工作可能會行不通,但新冠疫情顯示,視頻會議其實並不困難,而且可能會改變許多人的工作方式。

推特在2020年5月宣佈,「員工可以持續性地在家工作,只要他們的工作性質允許在家工作就可以……過去幾個月證明了我們可以這麼做。」臉書也在20201年初宣佈類似做法。

不只是科技公司願意讓員工在家工作,對1200家公司所作的調查顯示,長期在家工作的員工比例在2021年將成長一倍。

很多員工也希望看到在家工作成為新常態。

針對190個國家超過20萬人的一個全球性調查發現,89%的人希望至少部分時間能在家工作,在新冠疫情之前,只有31%的人希望在家工作。

這包括了從事體力勞動和製造業的人,這些人也希望至少有部分工作能在家做。

但是對許多人而言,尤其是那些低收入和工作不穩定的人來說,彈性工作的機會並不多,這樣子可能會增加社會不平等。

4. 新冠疫情對社會弱勢群體打擊最大

新冠病換

Reuters
新冠疫情對社會上的弱勢群體打擊最大

我們生活的是一個不平等的世界,更糟糕的是,新冠疫情讓不平等現象更為嚴重。

英國的調查發現,貧困地區人口新冠病毒感染率(11.4%)高於富裕地區人口(7.8%)。調查人員也發現,少數民族感染率比其他人更高。

美國也是一樣。美國紐約2020年的數據顯示,死於新冠疾病的人當中,34%的人是西班牙裔美國人,28%是黑人。

加州的調查顯示,黑人感染新冠病毒的住院比率是白人病患的2.7倍。

在許多國家,關於新冠疾病的凖確數據並不存在,但全球性最不平等的其中一個例子是新冠疫苗的接種率。

根據「我們世界的數據」(Our World in Data),在中高收入國家,大約70%的人口已經完整接種疫苗,但是在低收入國家,完整接種疫苗的人口只有4%,即使在中低收入國家,這個比例也只有34%。

許多國家都已經開始新冠疫苗加強劑的接種,以應付變異毒株奧密克戎,與此同時,較不開發國家進展緩慢的新冠疫苗施打情況將危及更多人性命。

5. 新冠疫情有無結束之日,我們仍不清楚

醫護人員

Getty Images
新冠病毒出現變異的速度非常快,其中有些變異病毒傳染力更強,更難以用疫苗對付

在新冠疫情爆發之初,許多人在談論群體免疫,其概念是如果有足夠多的人獲得新冠病毒抗體,不論是感染後獲得抗體,或是接種疫苗後獲得抗體,如果有夠多人體內具備抗體,新冠病毒就不會有太大威脅。

現在這看起來越來越難以達成,因為我們的免疫系統的反應會隨著時間而慢慢減少,這也是現在人們接種加強劑的原因。

南非金山大學(University of the Witwatersrand)衛生科學院院長和疫苗教授馬迪(Shabir A Madhi)表示,在接受疫苗或被感染之後,免疫系統的反應大約持續六到九個月。

Click here to see the BBC interactive

雖然新冠疫苗能夠保護被感染者減少出現重症住院的機會,但並不能完全保證不會被感染新冠病毒,也不能保證被感染者不會傳染其他人。

西班牙瓦倫西亞FISABIO研究機構的佩羅(Salvador Peiró)表示 ,「就算現有的新冠疫苗減少傳染力,群體免疫的概念也行不通。」

而且新冠病毒出現變異的速度非常快,其中有些變異病毒傳染力更強,更難以用疫苗對付。

變異毒株也凸顯了我們可能必須與新冠病毒「共存」的事實,我們必須隨著新冠病毒的演變而不斷更新疫苗,在此情況下,疫苗接種比例高的國家得以過上某種正常的生活,即使一些人感染生病,並不至於拖垮整個醫療系統。

奧密克戎的出現又為「與病毒共存」增添變數,許多疫苗接種率高的國家也不得不開始施打加強劑,同時重新實施社交距離等防疫措施。

另外,新冠病例較低的國家和地區,例如新西蘭或香港,也因為變異毒株奧密克戎而陷入兩難局面,因為既然新冠病毒疾病短時間不能全球絶跡,這些地方就必須做出選擇:要麼繼續執行嚴格的入境隔離和旅行限制措施,要麼就冒著新冠病毒的風險開放邊界。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