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2021年回顧 BBC中文盤點中港台十大經濟新聞

汽車生產線

Getty Images

2021年即將結束,這一年新冠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已非2020年的「哀鴻一片」,但全球經濟仍處在其陰影中。

對於中國大陸、香港、台灣而言,經濟總體進入復蘇軌道,然而這一進程依然受到地緣政治、疫情的擠壓,呈現出與往年不盡相同的戲劇化。

BBC中文特別總結中港台十大經濟新聞,回顧事發經過,盤點後續及其影響與意義。

全球「芯片荒」影響台灣和內地

被譽為台灣「半導體教父」的張忠謀(Credit: Getty Images)

Getty Images
被譽為台灣「半導體教父」的張忠謀

自去年底,許多製造企業希望從停工的困境中復蘇,力圖回到疫情前的生產水平。但全球許多大廠在復工後發現芯片(晶片)嚴重短缺,影響復工。

台灣的台積電(TSMC)作為全球首屈一指的芯片加工龍頭企業受全球追捧。德國經濟及能源部長甚至去函台灣經濟部,希望能優先獲得台積電芯片,支援該國汽車產業。

熱捧使台積電市值一度達到5509億美元,躋身全球前十大公司,與中國騰訊及美國蘋果等巨型企業並列。

也使多年來低位運轉的台灣經濟,帶來一波漲勢。

「芯片荒」不僅影響到製造業大國中國,同時在美國的「芯片禁令」使中國的芯片問題雪上加霜。

今年四月,台積電傳出要在南京加碼投資的消息。據台灣媒體報導,台積電預計核准資本預算28.87億美元,擴產該公司在南京廠的產能,預估將擴增月產能達4萬片14納米芯片。

在中國大陸,此舉卻受到一些批評聲,認為台灣不協助大陸取得14納米以下制程芯片,卻積極把先進制程移轉至美國,讓大陸企業無法取得先進制程芯片,失去競爭力。

中國放開三胎,少子老齡化危機

Nurses take care of newborns in an incubator in a hospital in Handan in north China's Hebei province Friday, May 01, 2020.

Getty Images

今年6月,中國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發佈後僅三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宣佈,改變現有人口控制政策,允許一對夫婦生育三個子女。

然而,這次政策制定的速度,並未贏得讚譽,迎來的反而是「吐槽」。

網民吐槽「藥不對症」,現在不想生是因為養不起,而不是不允許生。有人口學家認為,「三胎」政策來得太晚,力度太小,不足以解決老齡化問題。

老齡化和走低的生育率已被視為中國發展前路上的「灰犀牛」,但如何解決這一問題似乎並沒有好的答案。

有研究者將問題比作幾十年來的人口政策累計導致的「慢性病」,難以簡單靠一劑藥治好。甚至有觀點指出,中國放開生育限制,甚至走向鼓勵和獎勵生育,都不一定能解決這些曾經困擾發達經濟體多年的難題。

滴滴出行匆忙上市又退市

滴滴出行被網絡安全審查的消息傳出後,已有美國律所表示將發起集體訴訟。

Getty Images

2021年,中國最大網約車公司滴滴出行,經歷了戲劇化的上市之旅。五個多月中,滴滴先後低調上市,強力監管,被迫下架,宣佈退市。

滴滴出行6月底在紐交所上市,是過去七年來中企在美最大規模IPO,然而不僅沒有敲鐘,甚至未發官方新聞稿,低調程度與以往互聯網企業上市大相徑庭。

上市未及48小時,中國監管部門宣佈對其實施網絡安全審查,股價應聲大幅下跌。又過了48小時,監管再加碼,中國網信辦要求滴滴出行App下架,並停止新用戶註冊。

此後中國政府對滴滴的監管不斷加碼,直至12月3日,滴滴出行宣佈將從美國退市,並將轉至香港交易所上市,結束自己5個多月的赴美上市之旅。

有分析稱,滴滴遭遇監管層罕見的嚴厲手段,根本原因不在於「數據安全」,而是地緣政治。過去幾年,中美進入大國地緣政治博弈階段,滴滴上市與否、在哪裏上市,被賦予了國家利益色彩。

而滴滴之所以被重罰,主要還是因為滴滴不顧勸誡貿然赴美上市。甚至特意選擇在中共百年黨慶之前赴美,希望能夠「先斬後奏」,讓監管層震怒。

滴滴的遭遇不由讓人聯想到2020年在上市門檻前急停車的螞蟻集團。大型互聯網公司頻頻被監管,標誌著中國互聯網企業野蠻生長期結束。

「雙減」政策對教培行業「一刀切」

Students wearing face masks take part in a ballet training session at Ballet Dance School Affiliated to Hainan Provincial Song and Dance Troupe on April 15, 2020 in Haikou, Hainan Province of China.

Getty Images
由於學科類培訓遭遇新政致命打擊,一些培訓機構紛紛轉型,涉足素質教育、成人教育等領域。

7月24日中國政府發佈《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目標是"有效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該政策被簡稱為"雙減"。

政策的嚴厲程度超過市場預期。

比如,"依法依規嚴肅查處不具備相應資質條件、未經審批多址開展培訓的校外培訓機構。"

比如,"學科類培訓機構一律不得上市融資,嚴禁資本化運作……外資不得通過兼併收購……等方式控股或參股學科類培訓機構。已違規的,要進行清理整治。"

新東方等教育培訓行業的股票應聲下跌,多只股票跌幅甚至達到九成。

有投資人表示,沒想到(監管政策)這麼不含糊,一刀切了,所有條款都不看,僅僅看一條’一律不得融資上市’,這個賽道基本上是廢了。很多投資人通過上市變現退出的路已被堵死,大量風投資金都被困住了。

有投資者估計,大約有2000億元人民幣的資金因此被迫沉澱在教培行業裏。此外,中國校外培訓機構從業者超過1000萬人,就業分流也成為問題。

中國提出「共同富裕」

在上海,人們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的標誌前拍照。

Getty Images

在8月17日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上, 中共強調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比重,增加低收入群體收入,合理調節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形成中間大、兩頭小的橄欖型分配結構,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目標扎實邁進」。

「共同富裕」一詞在中國去年宣佈成功減貧之後,開始廣泛出現。過去40年的快速經濟發展讓中國大部分人擺脫了貧困,但貧富差距依然嚴重。

儘管中國人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衡量貧富差距的基尼係數近年仍在0.46到0.47較高位徘徊。 中國高低收入比的均值為10.64,處於在世界中等偏高水平。

當局表示,政策旨在縮小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正是中國目前經濟發展軌道所需。但批評人士表示,這些政策將進一步控制企業和社會的管理方式。

還有分析認為,中國當局所謂的「共同富裕」意在鞏固社會底層民眾對中共執政合法性的支持,而下一步或向大型私企開刀,通過「綁架式」慈善助當局解決貧富不均的問題。

不少中國大型企業響應政府的這一主張。

阿里巴巴承諾投資155億美元來幫助促進中國的共同富裕,並成立了一個專門的工作組,由其老闆張勇領導。該公司表示,它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受益者,「如果社會和經濟發展良好,那麼阿里巴巴也會發展良好」。其競爭對手科技巨頭騰訊也表示支持,它已承諾提供77.5億美元。

台灣和香港派發消費券刺激經濟

台北101

Getty Images
台灣政府推出振興五倍券希望能刺激經濟和地方消費

疫情對零售業打擊嚴重,台灣和香港當局都推出消費券計劃,直接向民眾「撒錢」,以期刺激經濟。

今年5月台灣爆發本土新冠疫情,民眾生活和整體經濟大受影響,原本規劃民眾花1000元兌換5000元(約合180美元)的五倍券,後來變成直接免費發放,但因名稱已獲民眾所熟悉而繼續稱為五倍券,指定使用範圍和限期使用完畢。

台灣政府推出的振興五倍券用意在刺激消費,幫助那些受到疫情衝擊最大的實體店家和小商販,因此五倍券設定有適用範圍和使用期限。

五倍券可以用在餐飲、夜市、市場、旅遊住宿等,也可以用來繳學費,補習費,百貨公司購物,購買展覽、演唱會和體育賽事門票。也可以在台灣境內電商消費,但國外電子商務平台則無法使用,五倍券也不能拿來繳稅、繳罰單、買香煙、買股票或保險。

香港政府宣佈向18歲以上合資格香港永久居民和新來港人士分期發放總額5000港元的電子消費券。

民眾可以通過支付寶香港、微信支付香港、八達通等不同的儲值支付工具分期領取消費券,不同方式領取的電子消費券有不同的使用期限。

有分析稱,香港的消費券計劃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發佈當月(8月)零售業銷貨額數字為286億元,同比上升11.9%,為香港經濟全年的復蘇帶來動力。

中國設立北京證券交易所

上海交易所資料圖片。

Reuters

9月2日,在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全球服務貿易峰會上,習近平通過視頻發表致辭。致辭中披露,中國將設立北京證券交易所。

這是時隔三十餘年,中國大陸資本市場迎來又一個全國性證券交易所,至此形成了京滬深三足鼎立之勢。

目前來看,北交所將專注中小企業融資上市。證監會並表示,要構建一套契合創新型中小企業特點的涵蓋發行上市、交易、退市、持續監管、投資者適當性管理等基礎制度安排。

中國證監會負責人還表示,將著力打造符合中國國情、有效服務"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資本市場專業化發展平台。其中,「專精特新」具體是指「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

分析人士指出,北交所的成立,有對標美國納斯達克之意。美國的納斯達克成立於1971年,以電子化交易、服務中小企業為特點,硅谷的科技企業多在此上市,目前已成長為全球最大的交易市場。

不過,剛剛成立的北交所在流動性和參與門檻上都與納斯達克有一定距離,但已具備分層制度、做市商制度等納斯達克的特點,具有一定潛力。

恆大危機爆發

恆大總部

Reuters
恆大總部門前,一位高管癱坐門前,面對抗議者此起彼伏的「還錢」呼聲

「還錢!還錢!」 恆大總部門前聚集的散戶們高聲齊喊。 一位婦女聲淚俱下地指責,「你的良心都讓狗吃了嗎?」恆大高管癱坐在牆角,閉著眼睛,一動不動。

9月13日,恆大財富的兌付危機被定格為這樣一個戲劇化、情緒化的畫面,傳遍中文互聯網。

時至年底,恆大依然身處危機之中——債券未能兌付,股票遭到停牌,變賣優質資產,投資者抗議,買樓者彷徨。

甚至,這場危機並未局限於恆大。多個大型房企面臨流動性困難,更有一批中小公司已經倒下,整個房地產在面臨一場深度震蕩。

恆大乃至整個地產行業對中國經濟則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從本世紀初開始,樓市一直是拉動中國內需的火車頭,但經濟高速發展讓中國的資產價格不斷上漲,無論企業還是居民,都在大舉借貸,風險不斷累積。整個金融和地產體系都在集聚風險。

為了應對這種風險,中國也出台了一系列監管措施, 而從2020年開始出台一系列影響深遠的政策,比如對重點房企融資提出「三道紅線」等。

樓市「沉痾」突然遇到監管「猛藥」,房企的危機終於在2021年集中爆發。對於房地產企業來說,憑借高槓桿、高周轉進行快速擴張的資本紅利時代已經結束了。

對於整個經濟來說,房地產市場的低迷,甚至潛在的「爆雷」,使國內需求岌岌可危。此前中國經濟面臨外部危機,總會放開甚至鼓勵樓市發展,快速托起經濟大盤。

而中國知名的地產商任志強曾對此有一個頗為流行的比喻——房地產就像舊時的「夜壺」,宏觀經濟不行了,就拿出來用一下,刺激刺激,用完了再踢回牀底下。

在當前的下行壓力下,房地產業如何走出危機,更重要的是,壓在行業身上的監管之手是否會拿開?

能源危機下,中國多個省份「拉閘限電」

東北地區的居民用電受到影響,引起輿論反彈

Getty Images
東北地區的居民用電受到影響,引起輿論反彈。

2021年的夏季,中國"電荒"愈演愈烈,多地工業企業"開三停四"甚至"開二停五"錯峰用電,嚴重衝擊了工業生產。尤其以廣東、浙江、江蘇、湖南和雲南等省,最為嚴重。

夏末秋初,電荒持續。在9月23日,因為東北三省對居民用電進行拉閘限電,輿論反應達到高潮——9月23日下午瀋陽大面積突發停電,有道路甚至因信號燈停電而擁堵;鄰省吉林在同一天也執行限電,省會長春以及延邊的部分地區停電。

背後三個可能原因:電力需求增長過快導致的供給相對不足,電煤價格上漲,以及受到能耗"雙控政策"影響。

這一輪停電多集中在江蘇、浙江、廣東等製造業大省。限電限產對經濟增長造成較大影響。

數據也印證了這種判斷,今年7月,中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還維持在6.4%,8月開始限電後,9月該數據就陡降至3.1%,此後10月和11月都維持在3.5%和3.8%的低位。

為了挽回這種局面,中國官方發佈多條政策,「從制度上防止出現運動式『減碳』現象」。媒體發文批評,忽視客觀規律,「減碳」過於激進,不能搞一刀切。

台灣公投與美國萊豬入台

豬肉

Getty Images
有台灣民眾憂慮含有瘦肉精的豬肉,若流入低成本的餐飲行業,會影響收入不高的民眾或學生健康。

12月18日台灣舉行四大公投,其中一項為是否禁止美國萊豬(含有瘦肉精萊克多巴胺)進口。

提案方國民黨立委稱國民健康不能成為「特定國家」利益交易籌碼,而且台灣民眾吃豬肉數量遠高於其他肉品,萊劑雖有國際標準,但未必適用於台灣人。

反對方民進黨則稱,全球已有101個國家開放含有萊劑豬肉進口,此外美豬進口是國家經貿布局一環,基於平等互惠,台灣不能賣自己的商品到國外,卻反對他國商品進口。

公投結果對於台灣加入的國際經貿組織「跨太平洋伙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或者「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的期盼將造成很大影響。

有學者認為,若「反萊豬」公投案通過,會重挫台美雙邊關係,TIFA將再次被擱置,任何美台貿易協定的進展將停滯。

最終公投為「不同意」,即未能禁止萊豬進口。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