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較早前,拉賈(Raja)和普裏提·納拉西姆漢(Priti Narasimhan)開始了一場橫貫印度的公路之旅,想要傳播一個訊息:不要再在公眾地方吐口水。這對夫婦帶著一個擴音器,傳播他們的訊息,車外還掛有反對吐口水的標語。
如果你曾在印度住過,你就知道納拉西姆漢夫婦所面對的是一件什麼事情了。這裏是一個大街上口水遍地的地方。有時候是或清或濃的痰,有時候是帶血的,夾雜著嚼煙草、檳榔或者盤安,在普通的牆上和宏偉的大樓外,甚至是加爾各答市歷史悠久的豪拉大橋上,都有它的痕跡。
於是納拉西姆漢夫婦就周遊全國,試圖保護街道、建築和橋樑等公眾地方不再受到此擾。他們生活在浦那市,從2010年開始就自封為城市衛士,向吐痰的行為宣戰。有一次,納拉西姆漢先生說,他們在浦那市火車站用油漆覆蓋了吃盤安者吐口水的痕跡,三天不到又有人在那裏吐上新的痰。
「沒有理由要朝牆上吐口水啊!」他說。
對於他們的這種勸誡,人們歷來的反應都是漠視或者惱怒。納拉西姆漢回憶說,一名男子曾問他:「你有什麼毛病?這是你爸的房產嗎?」
但是,納拉西姆漢夫人說,2019冠狀病毒病(Covid-19)疫情席捲全印度,卻改變了一些事情。一些吐痰者甚至會道歉。
「對全球大流行疫情的恐懼,令他們開始反省了,」她說。
印度對抗隨地吐痰行為的鬥爭一直都是決心不足的。孟買市採取的措施最多,有自願的「討厭鬼」檢查員,去呵斥人們不要在公眾地方吐痰、亂丟垃圾和隨地小便。但是隨地吐痰長久以來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被忽略的。
然後新冠疫情就來了,空氣中彌漫的風險和印度男人隨心所欲到處吐痰的習慣加在了一起。官員開始行動起來,在《災難管理法案》(Disaster Management Act)下,對吐痰者處以更重的罰款,甚至監禁。連總理納倫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都建議他的民眾不要在公共場所吐痰——說這是「我們一直都知道是錯誤」的行為。
這與2016年形成鮮明對比。當時的衛生部長在回應有關吐痰危害的問題時,向國會表示:「長官,印度是一個吐痰之國。我們在無聊的時候吐痰,在疲倦的時候吐痰,在生氣的時候吐痰,或者總之, 就那樣,沒事就吐,我們到處吐,我們隨時地吐,在閒下來的時候就吐。」
他也沒說錯。在印度的街上,人們吐痰已經習以為常:男人們在路上休憩,隨便把頭轉一下,然後就就是一口;開著汽車,騎著單車或者電動黃包車的男人們,在交通燈前把頭伸出來吐痰從來都是毫不猶豫。這個動作常常會有預警——他們在凖備吐出這種令人反感的一口痰時都會發出獨有的喉音。
而有這種習慣的人當中,男性佔絶對大多數。專欄作家桑托什·德塞(Santosh Desai)說,印度男人對自己的身體很隨意,「對從身體裏出來的一切東西也是」。
「對於在公共場所釋放自己這件事,有一種近乎無我的放任,」他說,「如果我覺得不舒適,我就立刻做點什麼,克制自己的觀念基本上是不存在的。」
印度《電訊報》(Telegraph)的副主編烏達拉克·穆克爾吉(Uddalak Mukherjee)表示,吐痰也是一種滿足有毒男性意識的一種「耍帥」的形式。
但是,為什麼要在公共場所吐痰?
納拉西姆漢說,他找到的原因從生氣到「消磨時間」等等不一而足(他們沒別的事情做),或者僅僅就是因為他們可以那樣做——「他們覺得自己有權吐痰,」他說。
據歷史學者穆庫爾·克薩萬(Mukul Kesavan)說,這也來自於「印度人對於污染以及如何讓自己擺脫它的一種執念」。
一些歷史學家相信,這種執念可能追溯到印度教和種姓制度的觀念,要通過將一切髒物排除到家園以外來保持身體的純潔。
「對於吐痰的概念令衛生的問題升華了,」穆克爾吉說,「有一次一個出租車司機告訴我說,『我過很糟的一天,我想把這個經歷吐出來』。」
原來,曾有一段時間,各地的人們都是隨地吐痰的。在印度,吐痰曾是在宮廷裏受到讚美的事情,而大痰盂是很多家庭裏的重要擺設。
在中世紀的歐洲,你可以在一頓飯中間吐痰,只要吐在桌底下就好。伊拉斯謨(Erasmus)曾寫道,「把口水呑回去」是「沒有禮貌的」。1903年,《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將美國列為「世界咳痰風暴中心」之一。馬薩諸塞州一名衛生檢查員在1908年問到為什麼他去的每一家工廠裏,裁縫都會向地上吐痰,他說自己得到的回答是:「他們當然要吐在地上;否則你覺得他們要吐在哪裏?吐在自己口袋裏嗎?」
當時英國的情況也好不了多少。在有軌電車上吐痰非常普遍,以至於人們要為此被罰款,而醫學界則要求立法禁止這種行為。
在西方,是肺結核病的蔓延最終結束了人們的這種習慣。即將出版的《瘟疫幽靈:肺結核如何塑造歷史》(Phantom Plague: How Tuberculosis Shaped History)一書作者、記者維迪婭·克里什南(Vidya Krishnan)表示,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細菌學理論方面的意識提升,在此當中扮演了決定性角色。
「意識到細菌如何傳播,帶出了新的社會習慣和風俗。人們學會在打噴嚏和咳嗽時捂住口鼻,拒絶握手,而且親吻嬰兒也開始不被贊成。本國對於衛生的意識也輻射到要國外。」
克里什南說,意識的提升導致男士們的「行為改變」,因為他們過去是、現在也仍然是「放任地在公眾地方吐痰的人,從而導致像結核病等疾病擴散」。
但是,克里什南說,印度面前有很多的障礙要跨越。印度各邦從來沒有花很大努力來讓人們改掉這個習慣。而吐痰仍然是被社會接受的行為——無論是嚼煙草、運動員向鏡頭吐口水,還是寶萊塢電影描述男性在打架時互吐口水等。
納拉西姆漢則慨嘆現在已經很少使用痰盂。「即使在我不得不吐痰的時候,我要吐在哪裏?」他說,「作為一個在加爾各答長大的孩子,我記得曾經在電線桿上會掛著裝上沙子的痰盂。這東西消失了,於是人們就到處吐了。」
此外還有其他更大的挑戰。「任何大規模的行為改變或者公共衛生干預措施,都不能排除種姓制度、等級制和性別的因素,」克里什南說,「在印度,去衛生間、使用自來水和良好的水管裝置等,都是屬於特權。」
衛生專家警告說,僅靠懲罰人們,而不去試圖理解他們為什麼吐痰,並不能打贏這場仗。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持續兩年,戒除這項陋習的熱情正在消退。不過,拉賈和普裏提對於在街頭對抗這一行為毫不放棄。他們說,大多數人仍然沒有意識到這是可能加劇2019冠狀病毒病的傳播的——而即使他們不能解決這一點,也至少能帶來一丁點改變。
「哪怕我們浪費時間也無所謂,我們還是會嘗試,」納拉西姆漢先生說,「如果我們能夠改變哪怕2%的人的態度,那也是有所貢獻。」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10/04/2024 10:44AM
09/04/2024 05:00PM
09/04/2024 05:00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