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2021年回顧 BBC中文盤點十大國際新聞

2021年7月,抗議氣候變化的示威者舉著地球模型

Reuters

在新冠疫情的陰影中,2021年即將結束。

這一年,雖然有疫苗的幫助,但全世界仍然沒有擺脫病毒的威脅,經濟和民生受到重大衝擊。與此同時,氣候變暖問題影響日益凸顯,美國與中國的政治對立表面有所緩和,實則還在繼續和擴大。

BBC中文特別總結以下十大國際新聞,回顧事發經過,盤點後續及其影響與意義。

英國正式脫歐

英國倫敦大笨鐘與英國國旗

Getty Images

從踏入2021年的第一刻起,英國終於走完了脫歐的漫長程序,正式與歐盟分家。

這意味著英國徹底脫離歐洲單一市場以及關稅同盟。倫敦大笨鐘在英國正式脫歐的午夜間響起,象徵英國翻開歷史新篇章

英國首相鮑里斯·約翰遜(Boris Johnson)歡呼「這個偉大國家的命運從此牢牢掌握在我們手裏」,支持者慶祝英國迎來「新時代新曙光」。

但《經濟學人》雜誌質疑,「英國失去了歐盟,今後在國際間能找到怎樣的位置?」 留歐派堅持認為,脫歐不如留歐。

英國政府早在2017年就為脫歐後的「單飛」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全球化英國」(Global Britain)計劃,在2021年中,英國積極尋求與多個國家的自由貿易協定,與澳大利亞、日本、挪威等69個國家簽署了貿易協定和原則性協議,與歐盟的自由貿易協議也已經達成。

但由於英國不再需要遵循歐盟規定的產品標凖,因此引入了新的檢查。歐盟對動物產品的嚴格法律也意味著一些英國產品不能再被出口至歐盟。

而英國與美國的自由貿易協定至今沒有成果。有官員表示,2024年英、美達成貿易協議的前景「比較現實」。

另一方面,英國積極尋求加入更多其他的區域貿易組織,如在2021年2月提出了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的申請。

彭博社記者曾這樣評價脫歐後的英國:「孤立、軟弱、強撐著繼續」,「脫歐後,從疫情中走出的英國沒有足夠的勞工,面臨自1970年來最難熬的冬天。」

疫情之前2019年當選的首相鮑里斯·約翰遜在政綱宣言中曾經承諾要引入新的勞工僱傭法,保護勞動權益,「使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好的就業地方。」

但兩年過去了,英國政府仍然沒有提出勞工法草案。

美國國會騷亂/拜登就任

2021年1月6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的支持者衝擊美國國會大樓。

Reuters
2021年1月6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的支持者衝擊美國國會大樓。

2021年1月6日,美國新當選總統拜登宣誓就職之前,時任總統特朗普的支持者闖入首都華盛頓國會大廈,試圖阻止認證大選結果的程序,迫使國會議員緊急疏散。

這場發生在美國政治中心的騷亂震驚全世界。騷亂中共有五人死亡,其中包括一名警察和一名婦女。

事件發生後,社交媒體巨頭公司推特Twitter宣佈,「永久封禁」特朗普。在任職四年內發出36000多個推特信息、有8800萬粉絲的特朗普,在他最喜歡的社交平台上,被關上了麥克風。

美國國會眾議院1月13日通過對特朗普的彈劾議案,指控特朗普「煽動叛亂」。他因此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兩次經過彈劾程序的總統。

為了確保新當選總統拜登宣誓就職平穩順利舉行,美國當局在舉行宣誓儀式的國會大廈周邊部署了約2.5萬武裝軍警。

2021年1月20日,美國總統就職典禮舉行,拜登發表講話說:「今天,我們慶祝勝利,不是為了某一位候選人,而是為了一項事業,民主事業的勝利……我們再次認識到民主的寶貴。民主不免脆弱。朋友們,此時此刻民主已獲全勝。」

拜登入主白宮之後,改變了一系列特朗普政府時期的政策,其中包括就任當天簽署行政命令要求美國重返旨在應對氣候變暖問題的巴黎氣候協定。

2021年接近尾聲,拜登上任近一年後,各種民調顯示他、以及他的副手——美國歷史上第一位女副總統賀錦麗(Kamala Harris)的受歡迎程度都很低。

緬甸軍事政變與民眾抗議

緬甸民眾集會要求軍政府釋放昂山素季

EPA
被軍事政府扣押的緬甸民選領導人昂山素季受到多項指控,外界擔心她有可能面臨終身監禁。

2021年2月1日,緬甸軍方發動軍事政變,宣佈拘留民選領導人昂山素季(Aung San Suu Kyi),由軍方接掌權力,並實施為期一年的緊急狀態。

除了昂山素季,緬甸軍方還扣押了總統溫敏(Win Myint)和部份高級官員,並指責昂山素季領導的執政黨「全國民主聯盟」(National League for Democracy)在2020年11月舉行的選舉中通過舞弊取得勝利。

政變發生後,緬甸民眾發起街頭抗議,遭遇軍政府的武力鎮壓,民眾傷亡慘重。聯合國人權高級專員巴切萊特4月曾引述報道稱,自緬甸軍方推翻政府以來,安全部隊在鎮壓示威活動的過程中殺害了700多人。數以千計的民眾受傷,其中許多人受重傷。

實際上緬甸各地的抗議行動一直持續。12月5日,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發言人科爾維爾指責緬甸軍政府,用車輛撞向和平抗議者。

被軍政府扣押的昂山素季在6月首次參加閉門審判。她被指控的罪名多達11項,包括煽動罪、貪污腐敗、選舉舞弊、洩露國家機密、違反防疫規定、非法進口並持有對講機等。12月,昂山素季被裁定煽動不滿和違反抗疫規定,獲刑兩年。

雖然她否認所有對她的指控,但外界估計這些罪名可能會使她面臨終身監禁。

長賜號阻塞蘇伊士運河

2021年3月21日,船身長達400米的巨型貨輪「長賜號」(Ever Given)在埃及蘇伊士運河擱淺,橫卡河道,阻斷了往來交通,經各方努力,29日脫離嵌入的堤岸恢復自由,後被引至運河外,被埃及當局扣押在運河大苦湖(Great Bitter Lake)區域。

這是蘇伊士運河歷史上最嚴重的貨輪擱淺阻斷航道事故之一,有媒體將這一事故與1956年的第二次中東戰爭相提並論,稱之為又一次「蘇伊士危機」。與那一次英國、法國和以色列與埃及爭奪蘇伊士運河控制權不同的是,本次貨輪航程延誤對世界經濟造成巨額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使新冠疫情期間已經受衝擊的供應鏈更加受阻。

蘇伊士運河連接紅海和地中海,1869年通航,2015年拓展擴建,是歐亞非貿易樞紐。

每天經過蘇伊士運河的商船承載著約100萬桶原油和8%液態天然氣,以及佔全球貿易至少12%的商品,主要包括服裝、家具、工業生產零部件和汽車部件。《華爾街日報》估計滯留貨物金額達120億美元。

國際航運業刊物《勞合船舶日報》(Lloyd’s List)數據顯示,每天滯留貿易金額估計達96億美元,相當於每小時4億美元/330萬噸貨物,每分鐘670萬美元。

經過船主及保險公司達成賠償協議,埃及方面於7月7日放行這艘巨輪。

2021年12月12日,長賜號巨輪順利經過蘇伊士運河返航。

疫情籠罩下的東京奧運會

東京奧運會

EPA
原本定於2020年召開的東京奧運會在延遲一年之後終於舉行,但仍然深受新冠疫情的影響。

2021年7月23日,東京2020年奧運會和殘奧會在受到新冠疫情影響延遲一年之後終於開幕。但這是一場與過往完全不同的體育賽事。

東京奧運組織者採取了一系列防疫措施,包括閉門比賽、禁止運動員與公眾接觸、要求參賽者、隨團人員和記者等每天接受新冠病毒檢測等。

東京奧運會和殘奧會共有約15,400名運動員參賽,另外還有上萬名教練、隨團工作人員、國際奧組委人員和記者。

推遲一年舉行的奧運會影響巨大。日本遭受沉重的財政損失,被迫追加投入資金。

商業合同經過重新商洽,場館不得不重新安排,繁忙的賽事日程需要重新調整,國際奧委會、體育聯合會、媒體、贊助商等其他一系列有關行業都等了整整一年。

BBC體育主編羅恩(Dan Roan)曾如此評論東京奧運會:「經年累月,奧運經歷過無數挑戰,從恐怖主義威脅到政治抵制,從戰爭到興奮劑,但是,這樣的疫情挑戰還是第一次。」

據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委託獨立機構進行的調查,共有30.5億獨立觀眾(unique viewers)通過電視和數字平台觀看了奧運報道。僅在奧運播出合作伙伴的數字平台上的奧運官方報道就產生了280億的視頻瀏覽量,比2016年里約奧運會增長了139%。

雖然東京奧運會沒有現場觀眾,但是東京奧運會是第一屆通過流媒體轉播的奧運會,也是在數字平台上觀看人數最多的奧運會。

阿富汗撤軍

阿富汗難民營中的婦女和兒童

Getty Images
2021年美國撤軍、塔利班掌權、資金被凍結以及嚴重的旱災導致阿富汗超過一半人口面臨糧食短缺。

2021年9月11日,美國遭遇911恐怖襲擊20週年。美國決定在這個有象徵意義的日子之前,從阿富汗撤出全部駐軍,終結一場持續了20年的戰爭。

但美國及其盟軍在撤出過程中的局面之亂以及阿富汗塔利班捲土重來的速度之快,都是全世界始料不及的。

在此之前的7月8日,年初上任的美國新總統拜登宣佈,阿富汗戰爭將於2021年8月31日正式結束。

8月,美軍尚未完全撤出,受西方培訓多年的阿富汗政府軍面對塔利班卻毫無招架之功。阿富汗總統加尼出逃,塔利班「勢如破竹」很快攻佔了全國重要城市,包括首都喀布爾。

在喀布爾國際機場,出逃的阿富汗人爭先恐後搶搭飛機的混亂場面一度是全世界關注的焦點。

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中,美國、英國和法國緊急撤僑的同時,中國與俄羅斯駐阿富汗大使館繼續運作。

9月7日,塔利班宣佈在阿富汗成立臨時政府,將國號從共和國改為「伊斯蘭酋長國」。

由於對阿富汗人權和安全局勢的擔心,國際社會並不承認阿富汗塔利班政府。美國還凍結了阿富汗中央銀行95億美元的海外資產。

9月在聯合國安理會舉行的阿富汗問題公開辯論會上,中國和俄羅斯促請美國改變這一決定。

進入冬季,阿富汗的人道危機越發深重,世界糧食計劃署(The World Food Programme)警告超過阿富汗總人口的一半面臨嚴峻的糧食短缺問題,300萬兒童嚴重營養短缺。

2021年12月上旬,世界銀行宣佈國際捐助國同意從凍結資金中撥款2.8億美元為聯合國在阿富汗的糧食和醫療援助項目注資。

12月中旬,塔利班政府外交部長接受美聯社採訪表示,塔利班政府與以前不同,願意致力於婦女就業和女童受教育的權利,希望與所有國家保持良好關係,與美國之間也不存在任何問題。

極端反常天氣

河南鄭州水災

Reuters

2021年,全世界繼續出現罕見的極端天氣,造成嚴重的傷亡和財產損失。

2月,美國南部州份遭遇極寒天氣,在德克薩斯州、路易斯安那州、肯塔基州、北卡羅來納州、密蘇里等地造成人員傷亡事故,其中包括因道路冰凍而發生的交通事故,還有以發動的車輛或室內發電機來取暖而造成的一氧化碳中毒事件。

7月初,加拿大和美國西北部地區連續數日受到高溫熱浪侵襲,多地氣溫直逼攝氏50度,突破過去的歷史最高溫紀錄,出現所謂「熱蓋現象」,造成美國加拿大數百人死亡。

7月中旬,歐洲多個國家因暴雨發生有紀錄以來最嚴重的洪災,受影響的國家包括英國、德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瑞士、羅馬尼亞,等,死亡人數達242人。其中德國傷亡最為慘重,共計196人死亡。

7月20日,中國河南省會鄭州市遭遇特大暴雨,市區的地鐵5號線迅速被淹,京廣路隧道的許多汽車被沖走。大水過後官方公布,300多人死亡。

8月,格陵蘭冰蓋的頂峰處,出現了有記錄以來的首次降雨,而不是降雪。

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佩特裏·塔拉斯說:「極端事件是新常態。越來越多的科學證據表明,其中一些事件明顯具有人類造成的氣候變化的痕跡」 。

氣候峰會COP26

發電站

Getty Images
因為世界各國不能在使用化石燃料的問題上達成一致,力爭將全球氣溫上升幅度控制在1.攝氏度之內的目標恐怕難以實現。

2021年10月31日至11月12日,在英國蘇格蘭格拉斯哥舉行的全球年度氣候峰會COP26,是全世界應對氣候變暖問題的重要會議。

COP(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是指197個國家每年一次的首腦峰會,討論氣候變化和各國的應對方案、承諾和行動。

本次的峰會受新冠疫情的影響,包括中國、俄羅斯在內的溫室氣體排放大國的領導人未能親臨現場,不過全球超過120位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赴會。

這些領導人在氣候大會上達成的第一項重大協議,是承諾到2030年結束並逆轉毀壞森林。

會議結束公布的《格拉斯哥氣候協議》(Glasgow Climate Pact)有史以來首次明確表述減少使用煤炭的計劃,並承諾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更多資金幫助它們適應氣候變化。

但是在放棄使用煤炭的協議措辭上,由於印度帶頭反對,各國同意不用「逐步淘汰」而改用「逐步減少」煤炭。因此,普遍認為,將氣溫升幅控制在1.5攝氏度的目標將難以實現。

美英澳同盟AUKUS

2021年9月英國、美國和澳大利亞三國宣佈簽署一項歷史性的安全協議AUKUS(三國名字縮寫組成),分享先進的防禦技術及情報,此舉被認為旨在對抗中國。

通過該協議,美國將幫助澳洲首次建造核動力潛艇。協議還涵蓋人工智能、量子技術和網絡安全合作。協議強調澳洲將建造的只是核動力潛艇,而非發展核武器。

這是數十年來這三個國家之間達成的最重量級的防衛伙伴機制。

因為這項新協議,澳洲取消了原先和法國合作的一項潛艇合同,引起法國的強烈不滿,招回駐美國和澳大利亞大使表示憤怒。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回應表示,「美國、英國與澳大利亞開展核潛艇合作,嚴重破壞地區和平穩定,加劇軍備競賽,損害國際核不擴散努力。美英向澳大利亞出口高度敏感的核潛艇技術,再次證明他們將核出口作為地緣政治博弈的工具,採取雙重標凖,這是極其不負責任的行徑。」

雖然美國官員表示,此舉並非旨在對抗中國,然而許多專家認為,AUKUS協議標誌著亞太地區戰略和政策模式的轉變。

西方「外交抵制」北京冬奧會

北京冬季奧運會將在2022年2月4日開幕

Getty Images

2021年12月,美國、英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表示,不會派政府代表參加2022年2月在北京舉行的冬奧會,理由是對中國人權記錄,包括對維吾爾族和其他少數民族虐待指稱的擔憂。

率先宣佈對北京冬奧會外交抵制的是美國。白宮新聞秘書普薩基(Jen Psaki)稱,面對中國「嚴重的踐踏人權行為和在新疆的暴行,美國外交官和官方代表如果出席就是將這些賽事視為一切照常,這是我們絶對不能做的。」

隨後,「五眼聯盟」中的英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都表示將不會派遣官員出席,對北京冬奧會「外交抵制」。而新西蘭則表明早在10月就已經告訴中國不會派部長級的外交官出席北京冬奧會,原因是新冠疫情。

中國對美國抵制冬季奧運會的號召和措施表示強烈不滿併發出警告,將作出「堅決反制」。

對北京冬奧會高調表示支持的有俄羅斯總統普京。他承諾將到北京參加開幕式。

在歐盟國家中,法國總統馬克龍表示外交抵制北京冬奧會「收效甚微」;德國新上任的政府仍然沒有定論。

亞洲國家中,韓國已經表態,不會抵制北京冬奧會。

2021年的最後階段,美、中在冬奧會問題上的對抗仍然沒有最後的分曉,還會有多少國家加入美國的外交抵制陣營仍是個未知數。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