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北京冬奧會:歐盟針對外交抵制出現分歧 分析稱期望步調一致「不現實」

歐盟、美國、中國旗幟

Getty Images

歐盟對於是否派出政府要員出席北京冬奧會出現分歧。因與中國在經濟或政治上利益糾纏,一些國家擔心中國可能採取反制而對外交抵制奧運會猶豫不決。分析認為,歐盟在對華政策上仍未有共識,期望各成員國在是否抵制奧運會上步調一致是不切實際的。

歐洲議會前政治顧問、目前在台灣從事歐中關係研究的馮儒莎(Zsuzsa Anna Ferenczy)對BBC中文表示,「歐盟內部存在許多矛盾和分歧,雖然在對中國採取更強硬立場上達成了共識,但這種共識相當脆弱,因此指望所有成員國都支持歐盟層面的抵制是不現實的。」

歐盟成員國領導人預計將在16日今年的最後一場峰會中討論這個問題。

當機立斷派

截至目前,在歐盟國家中,立陶宛、比利時和奧地利明確表示不派出政要參加冬奧會。

立陶宛的決定並不令人意外,立陶宛與北京在台灣事務上的爭端不斷升級。今年11月,台灣在立陶宛成立台灣代表處;中國將兩國關係降至「代辦」級別。此後據報,中國開始對立陶宛展開貿易封鎖。

奧地利總理內哈默(Karl Nehamme)14日表示,該國沒有政界高層去中國觀看奧運會。他還說,「這不是外交抗議或抵制,只是因為中國的新冠防疫要求很高」。

奧地利外長沙倫伯格(Alexander Schallenberg)表示,奧地利對中國的人權狀況有明確立場,但「我認為,把冬奧會這樣的體育賽事政治化似乎沒什麼用」。

比利時也以防疫為由不派政要出席。

此外,中國在歐盟國家中最親密的盟友匈牙利很可能不支持外交抵制。其他成員國尚未決定。

中歐關係正值低谷,雙方在香港、新疆等人權問題上時有衝突,台灣問題也讓兩邊關係更加緊張。與此同時,由於歐盟各國與中國在貿易往來方面彼此的依賴程度不同,一些國家的決策者試圖強化這種往來,並促進在氣候變化上的合作。

匈牙利學者馮儒莎說,布魯塞爾正在尋求與中國「重新接觸」(reengage),而歐盟層面的抵制無助於這一努力。

此前美國以中國侵犯人權為由率先對冬奧會發起外交抵制,隨後,澳大利亞、加拿大、英國和新西蘭等「五眼聯盟」成員也決定不派出政界要員參加。如果歐盟27個國家的高官共同缺席冬奧會,對中國人權記錄傳遞出的擔憂信號會顯得更有分量,但似乎這個可能性不高。

猶豫不決派

盧森堡、德國等國希望歐盟能夠達成統一立場,但似乎不傾向於採取外交抵制行動。他們的觀點在13日布魯塞爾召開歐盟外交事務委員會期間透露。

根據路透社,與外交抵制相比,盧森堡外長阿瑟伯恩(Jean Asselborn)呼籲歐洲政客轉而就中國人權問題發聲。他說:「我認為,如果我們這些政客去到現場發言,會比躲藏起來帶來更多好處。」

阿瑟伯恩還說, 「奧運會總是帶有政治性,沒有政治中立的奧運會。作為一個歐洲公民,我想知道把運動員送到中國,而政治領導人在電視上觀看是否正確。」

新任德國外長貝爾博克(Annalena Baerbock)也支持這一觀點。他還對德國媒體表示,德國不願意過度惡化與中國的關係,因為在解決氣候危機等全球挑戰方面,中國仍是重要的合作伙伴。

德國新任總理肖爾茨(Olaf Scholz)10日在巴黎與法國總統埃馬克龍會晤後說,尚未決定是否加入抵制奧運會的外交行動。 他並表示:「我們仍在與許多其他國家進行談判,希望採取協調一致的行動。」

值得注意的是,法國內部似乎也出現分歧。

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9日表示,純粹的外交抵制「收效甚微」,僅具有象徵性作用。他說,「需要明確的是:要麼完全抵制,不派出運動員,要麼嘗試採取一些有用的行動。」

法國教育與體育部長布朗凱(Jean-Michel Blanquer)此前表示,法國官員不會外交抵制冬奧會。而法國外交部長勒德里昂(Jean-Yves Le Drian)則表示,仍在尋求歐盟統一立場,可能進行外交抵制。

歐盟旗幟

Getty Images

「重新思考」對華政策

分析認為,連法國內部都有不同聲音,這表明歐盟在對華政策上仍搖擺不定。

「歐盟對待中國的方式正在發生重大轉變,布魯塞爾方面正尋求減少內部分歧,加強歐洲的一致性。雖然歐盟成員國之間展開了激烈辯論,以支持在中國問題上達成共識,但在重新思考歐盟對華政策上,他們的分歧依然存在」,馮儒莎說。

在過去一年裏,歐盟加入美國的行列,譴責中國的香港和新疆政策,並以人權為由對中國官員實施制裁。在台灣問題上,遭到北京貿易脅迫的立陶宛呼籲歐盟國家團結起來,應對可能出現的類似問題。中歐關係正陷入低谷。

不過,與中國接觸仍是歐盟對華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

「布魯塞爾方面正尋求將中國重新視為「伙伴」,同時仍堅稱中國是「系統性對手」,馮儒莎說。她認為這也是布魯塞爾一直尋求在今年年底舉行雙邊峰會的原因。目前看起來可能要推遲到明年年初舉行。

中國官媒《環球時報》引述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孫克勤稱,儘管美國和歐盟在價值觀上的理念相近,但兩國的對華戰略存在差異。

孫克勤指出,美國將中國視為全面競爭的對手,利用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圍堵中國,以維護美國的影響力。但歐盟將中國視為合作伙伴、經濟競爭者和政制對手——這三重關係決定了,當西方在意識形態方面對中國發動更頻繁的攻擊時,歐盟的對華政策始終存在多面性。

根據中國官方數據,中國在2020年超過美國,躍升為歐盟第一大貿易伙伴。中國駐歐盟使團的數據顯示,儘管《中歐全面投資協議》仍懸而未決,疫情仍在持續的情況下,2021年前10個月的中歐貿易額達到了6704億美元,超過了去年全年貿易總額,同比增長了30%。

歐盟和中國在新冠疫情、經濟復蘇、氣候變化等方面也存在巨大的共同利益。

不過,鑒於中國對新疆、香港等強硬政策仍在持續,中國與歐盟對彼此官員或實體的制裁並未停止,與台灣的緊張關係也在加劇,這些因素決定了即使歐盟尋求與中國重新接觸,「也很可能是有限的」,馮儒莎說。

歐盟的夢醒時分

儘管如此,馮儒莎認為,歐盟各國已經加強了作為一個整體與中國打交道的方式。

她解釋,歐盟成員國在如何保護其利益不受中國經濟脅迫和虛假信息影響方面,以及通過利用人權問題與中國打交道方面達成了一致。 顯而易見,歐盟國家正在更好地管理分歧,他們「明白了簡單地保持與中國接觸所帶來的風險」,馮儒莎說。

歐盟在本月8日提出了一項「反脅迫手段」(anti-coercion instrument)提案,被視為懲罰不公平貿易的系統性措施。該措施賦予歐盟委員會權力,以懲罰那些試圖通過經濟壓力來影響27國政治政策的個人、公司和國家。

歐盟貿易專員瓦爾蒂斯·東布羅夫斯基斯(Valdis Dombrovskis)特別引述最近立陶宛和中國之間的爭端,稱北京的舉動顯然是觸發該提案的重要因素。

北京降級與立陶宛外交關係後,立陶宛的商品被從中國的海關係統中除名。路透社9日引述立陶宛官方稱,北京進一步對跨國企業施壓,要求斷絶與立陶宛的往來,否則將被排斥於中國市場外。

馮儒莎認為,歐盟通過「反脅迫手段」發出了訊息,「不受限制地進入歐洲市場的時代已經結束,歐盟將擁有一系列手段來應對新的地緣經濟…..這對中歐關係的未來具有重要意義。」

「在我看來,這比歐盟層面抵制奧運會更有分量,因為它向北京發出信息,歐盟國家對中國的立場是真實且可持續的。」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