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日常儀式的驚人力量:為什麼生活需要有儀式感

儀式

Getty Images
日常儀式讓我們的大腦相信存在穩定性和可預測性,緩衝了不確定性帶來的焦慮(Credit: VCG/Getty Images)

當人類學家布羅尼斯瓦夫·馬林諾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在20世紀初訪問巴布亞新幾內亞的特羅布裏安群島(Trobriand Islands)時,他注意到,漁民出海前會做精心凖備。他們會小心翼翼地在獨木舟上塗上黑色、紅色和白色顏料,邊塗邊唸咒語。他們用木棒敲擊船,把船頭染成赭色,船員也用貝殼裝點手臂。

馬林諾夫斯基記錄了島民們在冒險出海之前會進行的一長串儀式。但當漁民出海進入附近平靜的瀉湖時,他們不再使用這些儀式。馬林諾夫斯基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島民舉行的「魔法」儀式是為了幫助他們應對太平洋不可預知的力量。

後來的人類學家注意到,世界其他地區的漁民,比如在德克薩斯州海灣沿岸從事深海捕魚的漁民和英國東安格利亞的流刺網漁船船長,也容易產生迷信和堅持儀式,來幫助他們應對職業帶來的不確定性和危險性。

但有證據表明,早在很久很久以前,儀式就已經存在了。人類儀式實踐的最早例子被認為是在非洲南部博茨瓦納的一個洞穴中雕刻的一條蟒蛇,可以追溯到七萬年前。據知,洞穴裏的數千支石制矛頭在一場儀式中被焚燒,其中一些矛頭是用從數百英里外運來的紅色石頭精心雕刻而成。發現這一結果的考古學家認為,破壞矛頭是對蟒蛇進行祭祀儀式的一部分。

但是為什麼儀式存在了這麼長時間呢?

原住民

BBC
巴布亞新幾內亞的原住民會進行許多儀式(Credit: BBC)

心理學家將儀式定義為「一組預先設定好的象徵性動作序列,通常以形式和重覆為特徵,缺乏直接的效用目的」。研究確定了儀式的三個要素。首先,它由固定連續發生的行為組成,一個接一個,並以形式和重覆為典型;其次,這些行為具有象徵意義;最後,這些儀式化的行為通常沒有明顯目的。

例行公事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經常發生。人類形成了基於價值觀的儀式。例如,有基督教價值觀的人給嬰兒洗禮,作為精神重生的象徵。

但儀式的作用遠不止幫助我們實現價值觀。它們也可能讓我們不那麼焦慮。

儀式性的做法有助於給不確定的未來帶來一定程度的可預測性。科學家稱,它們讓人類大腦相信存在穩定和可預測性,是「對抗不確定性和焦慮的習慣性緩衝器」。

研究表明,儀式減輕焦慮的效果幾乎適用於任何高壓工作。在一項有趣的實驗中,研究人員指導參與者執行一項誘發焦慮的任務——在陌生人面前唱《不要停止相信》(由搖滾樂隊Journey演唱)。參與者被分成兩組,其中一組被要求事先進行一項儀式(包括在他們畫的畫上撒鹽)。第二組被告知他們的表現,然後讓他們安靜地坐著。

研究人員通過測量參與者的心率、焦慮感和演唱程度來確定他們的焦慮程度。哈佛商學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談判、組織和市場部門負責人、該研究的合著者弗朗西斯卡·吉諾(Francesca Gino)表示:「完成儀式的參與者唱得更好,心率明顯更低,報告稱,他們的焦慮感比沒有進行儀式的參與者少。」

在另一項涉及毛里求斯75名印度教婦女的研究中,實驗人員要求她們凖備一篇演講,以供專家評估,這引發了參與者的焦慮。所有參與者都配備了心率監測器,並被要求在實驗開始和結束時完成調查。在完成第二次調查之前,一些參與者被送到當地的寺廟進行儀式,而其餘的則被要求坐下來放鬆。

在第一次調查中,兩組報告的焦慮水平相似。然而,在第二次調查之後,進行儀式的參與者自我報告的焦慮水平較低。心率讀數也證實,儀式行為的參與者生理焦慮程度較低。

運動心理學家還提出,賽前儀式可以給運動員帶來好處,比如擁有更好的執行力,以及可能降低焦慮水平。據報道,曾贏得20個大滿貫單打冠軍的拉斐爾·納達爾(Rafael Nadal)在每場比賽前都有19次這樣的儀式。在他2012年的自傳《拉法:我的故事》(Rafa: My Story)中,納達爾解釋說,他的儀式是「一種讓自己置身於比賽中的方式,讓周圍的環境與我在腦海中尋找的順序相匹配。」

納達爾

Getty Images
運動員通過儀式獲得心理優勢,比如拉斐爾·納達爾以一定的順序飲用能量飲料和水(Credit: Nicolas Asfouri/AFP/Getty Images)

順便說一句,儀式的種類似乎對減少焦慮沒有影響。吉諾說:「即使是簡單的儀式也可能非常有效。」

矛盾的是,研究表明,涉及疼痛、傷害或創傷的儀式可能對那些進行這些儀式的人有某種心理優勢。例如,參與過火(踏火)儀式的人說,在他們參加了這種儀式式的嚴酷考驗後,他們的快樂水平更高。

也有一些跡象表明,儀式也可以幫助我們應對生活中一些最具挑戰性的時期,比如悲傷的時候。

生命結束儀式可以在臨終者和他們所愛的人之間建立更牢固的聯繫。在2014年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進行個人儀式(比如每周為死者洗車)的參與者悲傷程度較低。當我們經歷失去時,通常會感到失去了控制,所以儀式被用來創造一些表面上的秩序,來重新獲得控制,這並不奇怪。

但儀式的好處也不僅僅局限於個人,在群體中也很明顯。

當我們集體實踐時,儀式性行為可以改善社會關係。英國考文垂大學(Coventry University)的心理學家、一項關於世俗儀式對社會關係影響的研究的合著者瓦萊麗-範-穆魯科姆(Valerie van Mulukom)說:「擁有社會網絡經常與幸福聯繫在一起,人們認為儀式特別擅長促進這種網絡,比如頻繁的團體聚會。」

團體儀式表明成員有相同的想法和相同的價值觀,這促進了信任。例如,有研究表明,儀式化的聖歌能讓足球迷產生共鳴。對於創作型歌手碧昂絲(Beyoncé)來說,和所有工作人員圍成一圈祈禱是一種「精神練習」,可以帶來完美的表演。

新西蘭惠靈頓維多利亞大學(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的博士生約翰內斯·卡爾(Johannes Karl)說:「在參加完集體儀式後,許多人都表示自己與他人的聯繫更緊密了,在某些情況下,甚至只是觀察儀式。」卡爾研究了儀式如何影響社會聯繫和健康。

刮鬍子

Getty Images
每個人都有日常習慣,無論多麼小的習慣,都可以給自己的生活帶來一種秩序感和控制感(Credit: Thomas Northcut/Getty Images)

範-穆魯科姆對巴西和英國的宗教儀式進行的研究表明,參加宗教儀式可以提高疼痛閾值和體驗積極情緒的能力,從而增強群體中的社會聯繫。但是社會聯繫不僅僅局限於宗教儀式。「我們發現這種效應在宗教儀式和世俗儀式中都存在,」範-穆魯科姆說。

儘管儀式有很多好處,但也有缺點。

有證據表明,儀式可以刺激群體間的偏見。例如,有一項研究給一群孩子幾袋繩子和珠子,發現那些參加集體儀式的孩子花更多時間向參加儀式的成員展示材料,而不是向不屬於這個團體的孩子展示。

更令人不安的是,團體形式的儀式,如欺辱、殘酷的入會儀式在一些學生團體或軍隊中盛行,是極其有害的。欺凌行為往往涉及人格侮辱,並在少數情況下導致死亡。關於防止欺凌的研究發現,要對抗這種有害的群體儀式,需要致力於文化變革。

總的來說,研究表明,無論是非正式的、世俗的、個人的還是團體的,儀式都能對我們的健康產生積極影響。鑒於習慣具有減壓的特性,吉諾建議我們「當生活中碰到壓力,比如要在工作中做報告、考試或進行艱難的對話之前,採用預演儀式,

」就像特羅布裏安群島的漁民一樣,可以幫助你做好凖備,應對前方洶湧的大海。

請前往BBC Future 閲讀英文原文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