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東京奧運:台灣的「民族主義」時刻?

「我覺得運動員真的很辛苦,我們應該給他們最大的鼓勵。無法想像他們承受的壓力,所以我們能做的就是支持。而且中國一直吃我們豆腐,以『中國台北』稱呼我們的選手,所以能贏他們就是高興。」

這是今年剛滿30歲,家住台灣雲林縣的曾小姐向BBC中文吐露的心聲。曾小姐向記者解釋,為何此次東京奧運,她與全台相同,如此高度關注每一場台灣運動員參與的重點賽事。

台灣全島對於奧運的關注,在沒有觀眾參與的東京奧運卻加倍升溫。原因不僅是此次奧運會是在與台灣關係親密的日本舉行,還包含台灣年輕一代的運動員,表現比歷屆突出。至今至少有10面獎牌落袋,雖然在此之前,鮮少人聽過這些運動員的名字。

台灣此次表現,是台灣奧運會史上最佳,其中擊敗中國大陸對手,拿下男子羽球雙打金牌在全台造成熱議。

曾小姐說:「贏了中國就是開心,但我也覺得他們(指中國選手)很可憐,拿了銀牌也要在網路上被同胞羞辱。」。

從曾小姐的觀察來看,這幾天國際媒體紛紛報導,奧運會本質上確實無法與政治脫鉤,它與民族主義(nationalism)高度相關,在台灣,奧運會上遇到中國隊伍,複雜的兩岸情結借著選手對壘表露無疑。

香港中文大學兼任講師杜文哲(Tobias Zuser)向BBC中文解釋,區域與國家之間的競爭,本來就是當代運動的本質,民族主義或愛國主義在競賽中不斷強化。以台灣為例,他說,以「中華台北」及「奧運會旗」參加國際競賽提醒了台灣缺乏國際認可的情況。

他說:「台灣運動員在比賽的成功能助長台灣民族主義情感,同時也有助於獲得國際關注:全球新聞報道不得反覆解釋『中華台北』到底怎麼來的。」

台灣的「民族主義」時刻?

被認為「民族主義」理論之父的愛爾蘭裔美籍學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生前以「想像的共同體」( imagined communities)描繪幾百年前,民族主義如何在歐洲出現。

他說,依循印刷資本主義,也就是紙製的「報紙」或「小冊子」散播,各地說著共同語言的個人,借著媒體「認識」了此生可能都無法見上一面的「同胞」,也憑藉這個「想像的共同體」機制,「民族」或「集體認同」誕生。

生前安德森造訪數次的台灣,此刻也因為「網路」及「電視」媒體的東奧轉播,建構著台灣人的集體認同感。

Tokyo 2020 Olympics - Weightlifting - Women"s 59kg - Group A - Tokyo International Forum, Tokyo, Japan - July 27, 2021. Kuo Hsing-Chun of Taiwan reacts after failing a lift.

Reuters
儘管最後一舉衝擊141公斤的挺舉世界紀錄失敗,台選手郭婞淳仍以較大優勢奪得個人首枚奧運金牌。

上周日晚間,台灣羽球選手戴資穎與中國選手陳雨菲的頂尖對決,台東森新聞台收視率曾經一度高達17.56,打破新聞台收視率紀錄。全球各地的台灣「同鄉會」或同學會,也慶賀著選手的成就。

在奧運會參賽的選手,譬如郭婞淳或楊勇緯的社交帳號,幾天之內新增了十多萬追隨者。雖然,奧運會上禁止中華民國國旗及相關政治標語入場。但年輕的台灣選手並不遮掩的展示著他們的認同。

譬如,而為台灣奧運會上首次拿下女子拳擊獎牌的黃筱雯說,手臂上刺上台灣島嶼符號,她在東京向國際媒體說,那是希望台灣被看見。而與搭檔王齊麟擊退中國好手,拿下男子雙打羽球金牌的李洋,來自台灣「戰地」金門,卻在獲勝後於臉書發文,說為自己的「國家台灣」拿下金牌,引發討論,中國大陸網民出征。

許多國際媒體分析因此指出,台灣正在奧運會上,歷經一個再次凝聚集體認同的時刻,似乎唯有國際奧運比賽,能讓黨派立場撕裂的台灣社會,有一個共同目標,就是為台灣選手加油。

長期研究體育與族群認同的杜文哲告訴BBC說,好比足球賽,奧運亦是民族主義凝聚之地。他說,國際賽事凝聚了國家或民族主義認同,但極端的民族主義也會以愛國主義為名,排斥非我族類,意見不同者。國家拿著公共資源投下鉅資,戰略性的培訓選手,參與國際賽事,進行「大內宣」推廣「軟實力」,執政者也希望成功的賽事能為其個人增添光環,維繫執政優勢。

換言之,國際奧委會雖然總是強調奧運與政治無關,但是今年東奧首次接受以色列選手開幕入場時,悼念巴勒斯坦組織,在1972年慕尼黑奧運殺害的多名以國選手,亦引起關注。

杜文哲說,以歐洲為例,西班牙及法國正在杯葛科索沃(Kosovov)參與下一屆世足賽,理由是此舉會激起西法兩國長期頭疼的加泰隆尼亞(Catalonia)或巴斯克(Euskal Herria)地區的「民族獨立運動」,可以看見,民族主義仍深深影響國際賽事。

.

Reuters
台灣選手戴姿穎與中國選手的金牌賽創下台灣新聞台收視率最高紀錄

台灣正名?馬英九反對

然而,前台灣奧運奪牌選手紀政前日接受英媒《衛報》訪問,表態將再推2024巴黎台灣正名公投,希望以「台灣」而非「中華台北」參賽。紀政說,「中華台北」是個令人感到困惑的名稱。

2018年,紀政在台灣發起「東奧正名」公投,希望能以台灣參與國際體育競賽。投票結果共有1140萬人投票,不同意票為577萬(54.8%),提案遭否決。但外界評估,借著此刻東奧浪潮,台灣極有可能再次舉辦公投。

https://twitter.com/brianhioe/status/1421577214210940929/photo/1

據此,反對台獨,堅持「九二共識」的台灣前總統馬英九受訪時表示,正名運動「沒有意義,只會害了台灣、沒有好處。」。現任國民黨主席江啟臣也稱「中華隊就是中華民國的奧運代表隊,此時此刻不是搞正名運動時候。拜託政府不要再拿這些意識形態問題製造紛擾,讓選手分心」。

兩岸情結

雖然台灣社會為奧運比賽狂熱,但兩岸情結也在奧運會上引起更激烈的反應。

根據記者調查,上海台灣人的網絡社群傳出,許多外資廣告公司,已經提醒員工需以「中國台北」而非「中華台北」標誌台灣奧運選手,以免造成麻煩。

本周,紅遍兩岸的台灣藝人徐熙娣(小S),在社交媒體為為台灣選手戴資穎鼓舞的貼文,被極端愛國主義的中國網民撻伐,抨擊她的發帖,周一(8月2日)上了微博熱搜榜前10大。

理由是小S貼文稱戴資穎「雖敗猶榮」並以「國手」稱呼台灣選手,引發小粉紅出征小S微博公眾號。小S在中國代言的多個品牌已經火速解除代言,這些品牌稱「堅決反對分裂國土」。

https://www.instagram.com/p/CSCXNrzprku/

一位出征小S微博的中國網民稱,小S為其「出生地」選手加油固然合情合理,但她「缺乏民族觀念」。此外,曾在網上為台選手加油的另位台灣紅星蔡依林亦開始面對出征,出征清單上還有遠嫁日本,日前在東京親手為台灣選手送上手信祝福的林志玲。

此事件觸發台灣文化部發聲,稱「沒有一位藝人,需要為了支持自己國家的選手而道歉」,並強調「每一個國民,也應當享有公民社會中,最基本的言論自由。」

無論如何,奧運會上,兩岸民族認同差異,如此激烈對壘的情況,前所未見。不過,研究中國奧運史,香港大學歷史系教授徐國琦則說,中國參加奧運時雖然始在強調民族主義認同,但該目標已在2008年北京奧運中達到頂峰,現在中國的民族主義在體育上已十分「國際主義」,「更能享受體育」。他向德國之聲說,「也許中國民族主義很強,但不在體育上」,在體育上張揚極端民族主義言論的小粉紅,並非中國主流聲音。

有一位大陸網友便在小S的Instagram上留言說「我也是翻牆出來的,不管運動員自己政治立場是什麼,他只要站在奧運賽場上就值得尊重!」台灣亦有許多聲音,要求台灣政府應該將台灣社會因為奧運凝聚的認同,轉為繼續挹注更多資源給選手,包含選手退役後的照顧,以及公平參加國際賽事的機會。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