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中美「冷戰」信號? 盤點有關中概股危機的事實與觀點

滴滴出行6月30日在美國紐約上市

Reuters
滴滴出行六月底在美國紐約證券上市三天後,中國對該公司進行安全審查。

在美國與中國關係持續全面緊張之際,北京連下重手「治理」在美國上市的中國高科技和教育公司,而那些在美國上市的中國股近來讓人「跌破眼鏡」表現,也開始引起外界更多關於未來中美關係走向的揣測與聯想。

近日,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股票出現了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的最大跌幅。

由在美國上市的98個最大中國股票組成的納斯達克金龍中國指數(Nasdaq Golden Dragon China Index),在過去兩個交易日,跌幅近15%。自2月份創下歷史新高以來,這個指數現在已經大幅下挫了45%以上。

從今年2月至今的五個月裏,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的股票價值就被抹去了約7700億美元。

而在這種下挫大勢同期,伴隨而來的是中國政府近期對高科技和教育行業採取的一系列大力治理措施。

美國法 v 中國法

針對中國政府監管在美上市公司的措施,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委員艾麗森·利(Allison Lee)7月26日表示,作為定期報告義務的一部分。在美國證券交易所上市的中國公司「必須披露中國政府干預其業務的風險」。

這是自中國監管機構對網約車巨頭滴滴出行開展大規模網絡安全審查以來,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官員首次發表評論。

七月初,中國當局出台了《關於依法從嚴打擊證券違法活動的意見》,提到加強跨境監管合作,並要求落實境外上市公司信息安全主體責任。

這一重磅政策公布之前,中國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佈網絡安全審查辦公室公告,為「防範國家數據安全風險,維護國家安全,保障公共利益」,對六月底剛剛在美國上市的世界最大網約車平台「滴滴出行」實施網絡安全審查。中國政府對滴滴出行「突如其來」的監管,使這家公司股價大跌。

與此同時,在美國方面,根據2020年12月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簽署生效的《外國公司問責法》,如果外國公司連續3年未能通過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的審計,將禁止這些外企的證券在美國的任何交易所上市。

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曾批評美國此舉完全是對中國在美上市企業的無理政治打壓,敦促美國停止「涉華歧視性條款」,不要將證券監管政治化。

令外界不解的是,美國的監管法律尚未到執行期限,中國已經開始自身對赴美上市公司的下手監管並造成了如此中國概念股巨大損失,這其中的道理究竟是什麼?

中國概念股

所謂中國概念股,是對所有海外上市的中國股票的統稱。

1990年代,中國企業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納斯達克開始嘗試性的股票融資。

1993年7月,上海石化(Sinopec)作為試點企業成為第一個正式在紐交所上市交易的中國國企;隨後,中國在美國上市的公司還有1994年10月上市的華能國際(Huaneng Power)、1994年11月的海灣資源(Gulf Resources)、1996年11月的華瑞服裝(Ever Glory International)和1997年7月的中國南方航空公司。

在中國經濟最近20年「超英趕美」的過程中,「中國概念」也從最初的噱頭轉變為投資者所重視的價值投資。如很多中國公司在美國上市後的股值都大大超過首次公開招募股時的估值。目前美國股市中最大的中國公司阿里巴巴2014年上市時,公司估值為217.67億美元,現在到了5056億美元,是原來的25倍。

近年來,中國企業赴美上市後第一天股票價格迅速飆升的新聞比比皆是,也顯示出國際投資界對「中國概念股」的追捧和對中國市場的普遍看好。

根據美中經濟安全評估委員會(United State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2021年五月的最新統計,至今共有248家中國公司在美國上市,市值總額達2.1萬億美元。

儘管中美之間在過去幾年關係緊張,美國在經濟、貿易、科技等諸多方面對中國展開制裁措施,但是根據該委員會的統計,中國在美國上市的公司數目仍在增加,從2020年10月的217家增加到5月的248家。

不過,這個市值總額從去年十月的2.2萬億開始有所下降。

「冷戰信號」

針對如何解讀中國政府一系列重磅打擊自己國家公司的政策,分析人士眾說紛紜,但其中不乏認為這其實是冷戰信號,或中國即將與美國有某種強硬攤牌,或雙邊關係有進一步惡化苗頭等看法。

美國經濟學界著名人士、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曾經出任摩根士丹利亞洲區主席的斯蒂芬·羅奇(Stephen Roach)近日針對在美國上市中國概念股「遭遇中國打擊」的一番講話被廣為報導。

他在接受美國全國廣播公司商業頻道CNBC採訪時表示,中國的「這些行動觸及多年來中國讓人倍感激動的核心問題,這令我感到擔憂。」

羅奇自稱在中國問題上,他本是一個「天生的樂觀主義者」,但他認為中國近期的行動是「針對由新型企業家帶動的經濟核心,針對他們的商業模式。」

英國前資深駐華外交官,長期從業資本市場並最近著書《中國政變:自由大躍進》(China Coup)的蓋思德(Roger Garside)在接受BBC中文訪問時認為,鑒於美國《外國公司問責法》最終期限迫近,中美之間就200多家在美國上市公司是否退市和如何退市的爭執必將有一場巨大的對撞,導致巨大危機。

另外,曾在1950年前中美關係正常化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的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也曾多次警告,中美之間如果不能妥善解決眼前矛盾,則世界將面臨冷戰的危險。

羅奇認同基辛格的警告,認為近年美國對中國科技公司的制裁,對中港官員的制裁、警告企業不要與中國公司打交道等等,都形同冷戰的信號。

而近來中國當局對滴滴和教育培訓機構出手,雖然被很多評論人士認為是中國面對人口老齡化、教育資本化等問題開出的一劑猛藥,但也有更多分析人開始把中國的人口問題、教育問題放在中美競爭與對抗大背景下加以考量,並認為這樣才能更好看清北京和華盛頓在如何為下一步棋而布局與博弈。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