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南大洋躋身世界五大洋 你對它的身世了解多少

南大洋

BBC

美國國家地理學會宣佈,南極洲周圍海域被定名為南大洋(Southern Ocean,又譯南冰洋、南極海),正式承認南大洋為地球第五大洋。

經相關國際機構認可後,南大洋即可與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並稱為世界五大洋,逐漸被納入各國的教科書、地圖、文件、科普作品,等等。

這是世界製圖史上一次罕見的變化。

國家地理學會希望通過承認南大洋,將它納入地球海洋官方名錄來提高公眾對這片水域獨特、脆弱的生態系統的認知和關注,是該組織保護世界海洋生態努力的一部分。

對南大洋「名分」的正式認可,也有助於立法、海洋保護和科普教育,為環保組織提供理論支持。

An undated handout picture made available by Tasmania"s Institute for Marine and Antarctic Studies (IMAS) on 15 June 2016 shows an elephant seal (R) with a satellite tracking device on its head, Tasmania, Australia. Researchers from Hobart"s Institute for Marine and Antarctic Studies have tracked by satellite elephant seals going about their daily life in the Southern Ocean. The results showed dive depths of almost 2.4km and a slight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the species since 2005. EPA/IMAS/CLIVE MCMAHON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OUT HANDOUT EDITORIAL USE ONLY/NO SALES

EPA

500年歷史

大洋沒有特別精確的定義,一般就是指大片廣袤的海洋水體。

美國國家地理學會(NGS)1915年出版的世界地圖被認為是第一套現代世界地圖,當時地圖上顯示覆蓋地球表面的水體被不同的大陸洲分隔,分別標注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南極洲冰封雪蓋,周邊海域與三大洋南端水體相連,但地圖上沒有單獨標注也沒有名稱。

但它其實是有名字的,就叫南大洋(Southern Ocean),命名的人是16世紀早期第一個進入這片水域的西班牙探險家巴斯克·努涅斯·德·巴爾波亞(Vasco Núñez de Balboa)。

不過製圖師和標凖制定機構一直沒有接受這個名稱,主要原因是人們對這片海域了解很少,沒有發現有別於其他大洋的特性、特徵。

它不同其他大洋的最大特點是水體不以陸地為界,沒有大洋脊,而是以自西向東貫穿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南極洋流為界,可這在許多人看來正是不符合大洋資質的證據。

企鵝

BBC

到了1937年,世界海圖標凖化的權威機構國際海道測量組織(IHO)承認了南大洋這個名稱、定義和概念,將它納入正式文件和標凖。

此舉引起極大反彈,爭議激烈,IHO在1953年宣佈撤銷這項認可決定。

但是,因為各種原因,這個沒有正式名分的概念一直被科學界沿用,而且使用者越來越多。

1999年,美國地名委員會開始使用南大洋這個未經權威認證的名稱。

2000 年,國際海道測量組織將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南部劃為一體,將南極洲海岸以北一直到南緯60度之間的水域定義為南大洋,成為世界五大洋之一。

2021年2月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宣佈正式承認南大洋,6月8日世界海洋日,國家地理學會宣佈正式承認南大洋。

自此,全球海域按面積大小排列,依次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大洋和北冰洋。

海獅

BBC

獨特的生態系統

近年來,大量研究顯示南極環極流(Antarctic Circumpolar Current,ACC,又譯南極繞極流)在全球海洋環流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南極環流形成於大約3400萬年前,在南緯35°~65°區間自西向東環繞南極大陸流轉,橫貫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南端,是地球上最長的洋流、也是唯一一支與其他所有洋流都有關聯的洋流。

洋流中海水溫度和含鹽量比北側的海水低,冷暖水交匯處形成南極輻合帶,環抱的水域則是地球上唯一不以大陸為界的大洋。

洋流水體從海面垂直延伸到海底,攜帶的水量比任何其他洋流都多,超過地球上所有河流水量總合的150倍。

南極環流繞南極大陸流動,一路行來,就像傳送帶一樣在全球範圍內散發熱量,而洋流中較冷、密度較大的水則會攜帶溶解的二氧化碳沉入海洋深處。

南極輻合帶會隨季節而變動,但包含了一個自成體系的水體和獨特的生態區域,區域內海水富含養分,為海洋植物提供了適宜的生存條件,反過來又促進了生物多樣化和海洋動物物種更豐富。

按照國際水文組織2000年的定義,南大洋面積約2千多萬平方公里,資源豐富,主要有三大類:

  • 海鳥、海豹、魚蝦蟹藻等海洋生物資源;
  • 石油天然氣、金銀銅鐵、鉛鋅錳等200多種礦產資源;
  • 淡水資源

地球上90%的淡水以冰的形式集中在南極,其中西部佔20%,其餘在東部。

但是,由於地球升溫,南大洋和南極環流的水也在升溫,很可能加速南極冰層的融化,破壞極地生態環境,威脅極地動植物的生存。

南大洋冰山

BBC
BBC資料圖片

「末日冰川」的秘密 

南極最大、移動速度最快的兩個冰川是思韋茨冰川和松島冰川。

思韋茨冰川(Thwaites Glacier)位於南極大陸西部,厚約4千米,面積超過18萬平方公里,略小於英國,有極有「末日冰川」之稱。

2020年,專業期刊《冰凍圈》(The Cryosphere)發表英美科學家的研究報告,揭秘冰川加速融化的元兇 —— 潛入冰川底部和基岩之間的暖流,水溫攝氏2度。這股海底暖流被喻為有數百萬年歷史的思韋茨冰川的阿基利斯之踵。

報告附冰下暖流的逡巡路徑。

最新繪製暖水流路徑

BBC

各種探測數據顯示,思韋茨冰川前端底部懸空,海洋暖流由一個巨大的通道進入大陸架和冰川底部之間;暴露在水中的冰面越大,融化就越多,而湧入的暖流水量更大,如此形成惡性循環。

冰川底部的這個空隙比以前認為的更深,大約600米,相當於六個足球場首尾相連。

如果思韋茨以現在的速度持續融化,則冰架最終崩塌不可避免,地球的海洋和大氣循環系統將被嚴重扭曲,後果極其堪憂。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