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新冠疫苗:香港擬7月起讓尋求庇護者接種 民間盼越早越好

一輛印有「護己護人齊打疫苗」車身廣告的電車駛過香港灣仔街頭(中新社圖片19/5/2021)

China News Service
香港特區政府開展新冠疫苗接種三個月之後,宣佈「基於公共衛生考慮」,面向滯留中國大陸居民和外籍尋求庇護者開放接種計劃。

香港特區政府宣佈將向滯港中國大陸居民與外籍尋求庇護者提供2019冠狀病毒病(COVID-19;新型冠狀病毒)疫苗接種。此前已有民間組織警告不讓他們接種有違公平問題,也不利防疫。

港府聲明稱,基於公共衛生考慮,自2月底開展的疫苗接種計劃將從星期五(5月28日)起首先擴展至約4萬名因疫情而滯留香港的中國大陸居民,另計劃自7月起向1.3萬名在港尋求庇護者與已甄別難民提供疫苗。

特區政府的最新公布獲關注難民權益的團體歡迎,但也有在港尋求庇護者對BBC中文表示沒能理解為何港府不能更早向他們提供疫苗。

目前香港居民的疫苗接種率不足20%,港府在宣佈此措施之際,一位高級官方專家警告部分疫苗的有效期即將屆滿,呼籲香港市民盡快接種,引起輿論憂慮港府會否丟棄疫苗。

香港將如何向尋求庇護者等非本地居民提供新冠疫苗?

一位藥劑師在一所由香港大學醫學院運作的疫苗接種中心內調配上海復星—BioNTech復必泰(Comirnaty)信使核糖核酸疫苗(13/3/2021)

NurPhoto / Getty Images
超過5萬名滯留大陸居民、尋求庇護者與難民將分階段獲港府安排接種新冠疫苗。

特區政府星期二公布,計劃於7月開始向被稱為「免遣返聲請人」的尋求庇護者和獲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UNHCR;聯合國難民署)確認為難民的人接種疫苗,並提供翻譯服務。

公布說:「政府現正透過香港國際社會服務社(ISS Hong Kong),向有關人士進行問卷調查,了解他們對接種疫苗的意向。」

ISS香港向BBC中文提供簡短聲明說:「有關調查於5月14日開始,借著每月一次與受助人的恆常面見期間協助他們完成問卷,預計於6月中旬完成有關調查。」

香港新冠病毒疫苗接種計劃自今年2月26日展開,港府在聲明中承認,「不時收到為在港的非香港居民接種疫苗的查詢和要求」。新覆蓋的約4萬多名持有中國「往來港澳通行證」,即俗稱「雙程證」的大陸居民當中,絶大部份是持「探親」簽注赴港,但因新冠疫情爆發,以及疫情引來的檢疫措施,而一直逗留香港。

一位不具名的港府發言人說:「這些雙程證持有人會在社區逗留一段時間,從保障公共衞生角度而言,為他們接種疫苗,除了保護他們免受感染,亦有助防止病毒在社區傳播,從而提升香港的整體抗疫能力。」

這些滯港大陸居民將可從星期五起持「雙程證」與香港入境事務處簽發的入境標籤或延期逗留標籤,到郵局預約接種疫苗,但必須確保其現有簽注到期前能完成接種兩劑疫苗。與此同時,單以接種疫苗為由而申請延長在香港逗留,入境處將不予受理。

至於其他因疫情滯留香港的旅客,港府稱將「適時公布接種安排」。


全球疫苗接種進展實時動態圖

Click here to see the BBC interactive


ISS香港接受BBC中文記者查詢時婉拒就港府最新安排作進一步評論。另一家非政府組織「香港公義中心」(Justice Centre Hong Kong)歡迎港府向尋求庇護者與難民提供疫苗。

「香港公義中心」的聲明說:「我們認為此舉將不但幫助尋求庇護人士及難民社群抗疫,亦能加強保障香港整體社群的健康。」

香港民主黨醫療政策副發言人袁海文則說:「在確保本港居民供應充足的情況下,可以擴闊覆蓋範圍。然而, 除難民或經濟能力不足人士,都應繳付成本價,這是和港澳居民在國內需自費接種疫苗的安排一樣。」

對此,「香港公義中心」一位發言人對BBC中文記者說,法律禁止在港尋求庇護者工作,他們只能依靠微薄的政府補助金度日,因此他們不太可能自費接種疫苗。

親建制陣營最大黨派民建聯的立法會議員陳恆鑌也歡迎特區政府擴大接種疫苗計劃。陳恆鑌稱,受擴大覆蓋人員也有機會受新冠病毒感染,他們在香港也有社交活動,因此讓他們接種疫苗是「出於公眾利益的責任」,可讓香港在防疫上「走出一步」。

尋求庇護者:為何不更早提供?

51歲的英國籍自由記者亞歷克斯·普萊斯(Alex Price)已在香港生活超過30年。幾年前他遇上了來自坦桑尼亞的艾格尼絲(Agnes),2019年1月,兩人在香港註冊結婚。

然而,36歲的艾格尼絲不能取得香港居留簽證,因為她正等待香港政府審批其尋求庇護申請。同樣因為這個原因,當丈夫已經馬上要接種第二劑復必泰疫苗,她也不知道自己何時能接種。

聽到特區政府的宣佈後,艾格尼絲對BBC中文說:「我很高興我們終於能打疫苗了,可我就是不明白為什麼要等這麼久。」

「我們也是人,而且政府說過有足夠疫苗給所有人接種。」

艾格尼絲到香港尋求庇護的原因與家鄉的疫情無關,但原坦桑尼亞總統約翰·馬古富力(John Magufuli)今年3月逝世前曾公開否定新冠疫情存在,甚至阻止疫苗進口。繼任總統哈桑(Samia Suluhu Hassan)委任的專家一周前才確認新冠疫苗安全可靠,建議國家採購。

因為妻子的緣故,普萊斯認識到尋求庇護者沒能獲得疫苗的問題。他在香港《蘋果日報》英文版發表評論文章,質疑這是「幾近不人道的不公平」。

香港公義中心向BBC中文指出,該組織有份參與的香港關注難民網絡最近對200名尋求庇護人士和難民進行民意調查,其中60%受訪者表示熱衷於接種新冠病毒疫苗。這60%當中,80%認為他們有責任參與抗疫,保障香港社區安全。

普萊斯對BBC中文記者說:「我純粹覺得香港政府拖了這麼久才向這1.3萬免遣返聲請人——也就是尋求庇護者——提供疫苗,既不符合邏輯,也不道德。」

「他們本來就蒙受(感染新冠病毒)風險:他們很窮,他們不一定能獲取良好營養,他們多數住在位處感染熱點區域的分間樓宇單元(香港俗稱『劏房』)。政府不給他們提供疫苗,不但置他們於險境,也讓香港市民蒙受被尋求庇護者感染的風險。」

今年1月下旬,港府首次採用「封區強檢」策略管控出現群組感染社區,引用防疫緊急法令頒令居民禁足接受檢測。艾格尼絲的一位同樣是尋求庇護者的女性朋友帶著1.5歲的孩子,正好住在首批遭遇「封區強檢」的九龍油麻地廟街社區,自此擔驚受怕,因此也十分希望盡早接種疫苗。

政府人員身穿全身醫療防護衣物在香港九龍油麻地佐敦區域執行新冠病毒強制禁足檢測(23/1/2021)

Reuters
特區政府最初實施「受限區域」禁足強制檢測的街區屬低下階層居民區,民間公益團體稱尋求庇護者多數只能負擔租住這些地方的分簡單元。
新冠病毒更多報道

BBC

香港為何會傳出「丟棄疫苗」之說?

香港特區政府2019 冠狀病毒病疫苗顧問專家委員會成員,香港社會醫學學院院長曾浩輝星期一齣席商業電台政論節目時說:「『人在等著針,針卻不等人』,始終針藥有其有效期,過了期就不能用。那些社區接種中心,政府也一早表明,做完了9月就不做了,也就是說最晚8月就得注射第一針……到時候可能輪不到你了,可能已經給搶光了。」

港府星期二(25日)晚上公布,香港已先後接收科興克爾來福(CoronaVac)滅活疫苗及上海復星—BioNTech復必泰(Comirnaty)信使核糖核酸疫苗各約200萬劑,即合共400萬劑新冠病毒疫苗,其中科興克爾來福疫苗存貨約105萬劑,復必泰疫苗約84萬劑。

港府聲明稱:「目前庫存的復必泰疫苗的使用期限將會於今年8月中屆滿,如果接種量不足以抵銷庫存,將會浪費珍貴的疫苗。」

至星期二為止,約127.86萬名市民已接種第一劑疫苗,約92.15萬名市民已接種第二劑疫苗。據香港政府統計處推算,2020年底香港人口約747萬餘人。這意味著已接種兩針疫苗的人口比例只有12.3%。

普遍分析認為,香港疫苗接種率偏低,與最近幾年支持民主派市民普遍不信任政府,加上網上不實信息流傳,和香港疫情相對緩和有關。

據香港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統計,截至星期二零時為止,香港累計確診新冠病毒患者11836例;過去14天累計報告23例,包括六例本地感染病例和一例可能本地感染個案,其中三例感染源頭不明。

普萊斯對BBC中文記者評論說:「當前公眾教育問題顯著。目前來說我們在香港是很幸運了,但WHO(世界衛生組織)的專家們說過,要想達致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你得有全人口60%至70%接種了疫苗。而我們目前只有13%。」

在香港尋求庇護者的處境

按照聯合國難民署定義,「尋求庇護者」是任何聲稱自己為難民,但其聲稱並未得到全面評估者。然而,香港並不承認「尋求庇護者」。

香港於1998年撤銷英治時期為應付1970年代越南戰爭末期難民潮而制定的「第一收容港」政策,2000年批准約1400名越南難民與越南船民在香港定居,並關閉最後一個難民營。此後香港的難民政策立場是不給予任何人庇護,也不核實任何人的難民身份。

這是由於香港在英治時期從未締結聯合國1951年《關於難民地位的公約》及1967年《關於難民地位的議定書》,而雖然中國是這組公約的締約國,但根據香港《基本法》第153條,中國已締結的國際協議「中央人民政府可根據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情況和需要,在徵詢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意見後,決定是否適用於香港特別行政區」。

香港酷刑聲請上訴委員會暨免遣返聲請呈請辦事處大門牌匾(資料圖片)

AFP
香港不承認《難民公約》,但聯合國《禁止酷刑公約》適用於香港,因此不能隨意遣返尋求庇護者。

2014年3月,因應香港終審法院裁決,香港入境處實施「統一審核機制」,對任何向港府申請不被遣返的外國人作資格審查,若確立其受迫害風險,再轉介聯合國難民署考慮確認聲請人的難民身份。

在等候審核或上訴期間,這些「免遣返聲請人」或會獲得入境處簽發俗稱「行街紙」的《入境條例第11(8)條擔保書》自由外出,但會註明不得受僱工作。香港社會福利署向聲請人提供人道援助,目前外包予ISS執行,每名成年人每月可獲食物補貼1200港元(155美元;991元人民幣),直接支付與房東的住房補貼1500港元,和水電煤雜費補貼300港元。ISS工作人員每月會面見受助人一次,提供輔導。

ISS香港向BBC中文確認,目前接受該組織服務的免遣返聲請人有12382人。

香港新界打鼓嶺坪輋鄉一位尋求庇護者的妻子與3歲女兒在住房內休息(資料圖片)

AFP
香港多數尋求庇護者的居住環境除了普遍狹小外,不少還位處遠離市區之地。
香港建制派自由黨黨員到中聯辦舉起「杜絶假難民」標語牌請願要求北京替香港退出聯合國《禁止酷刑公約》(資料圖片)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 Getty Images
親建制政團長期呼籲打擊所謂「假難民」以改善香港治安。

香港公義中心在評論擴大疫苗接種計劃時說:「Justice Centre(公義中心)期望能與國際服務社(ISS)、其他非政府組織及所有持份者合作,以確保疫苗接種計劃能夠在尋求庇護人士及難民社群中順利展開。我們亦期望繼續與政府合作,持續解決其他將此社群暴露於更大公共衛生風險的不同問題,例如由於政府租金津貼不足而被迫居住在不適切、過分擠迫、不安全,或基礎設施不足的房屋等。」

香港《立場新聞》最近報道,一位尋求庇護者在油麻地的住處被分間成11個單元,這位年老女士要與14人共用廚房、廁所和浴室,使她既擔心自己容易染疫,也容易傳染他人。

4月份,香港立法會審議並通過政府動議的《入境條例》修訂案,引起民間質疑旨在限制香港居民出入境自由,港府指責這些聲音為「散播謠言,蠱惑人心」,強調修法旨在「更有效處理困擾香港多年的免遣返聲請問題」。

但特區政府保安局曾稱:「在已完成審核的聲請中,99%的個案都不獲確立。政府每年花費大量公幣,近年平均每年約10億元。這些人當中除有『打黑工』外,更有涉嫌搶劫、販毒和傷人等罪行的,社會及立法會都擔心帶來的治安問題。」

香港公義中心當時曾批評,《入境條例》修訂案審議過程「充滿排外甚至種族歧視的言論」。妻子是尋求庇護者的自由記者普萊斯質疑,特區政府沒有一早就向尋求庇護者提供新冠病毒疫苗,到底是出於疏忽,還是出於制度種族主義。

難民與尋求庇護者難獲新冠疫苗的世界性問題

約旦馬弗拉克省(Mafraq)扎塔裏(Zaatari)難民營內一名年邁敘利亞難民老婦接受聯合國難民署人員注射新冠疫苗(16/2/2021)

Jordan Pix / Getty Images
約旦是世界首批把難民納入新冠疫苗優先接種對象國家之一。

據聯合國難民署數據,全球目前有約8000萬人處於被迫流離失所狀態,分佈於100多個國家,當中2960萬人為難民。自新冠疫苗研發漸露曙光之際,難民與尋求庇護者群體面對接種困難的問題已受到醫學界和人道團體注視。

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本周報道,堪培拉政府早於2020年11月就表明將向全體公民、永久居民和大多數簽證持有人提供免費接種,但難民接種政策顯得含糊不清。

ABC報道說,衛生部在記者查詢下確認難民、尋求庇護者和被收押者都能獲免費接種疫苗。但澳大利亞難民委員會(Refugee Council of Australia)總裁鮑爾(Paul Power)指出,這些人還是有機會遭到忽略,因為他們未必有跟所在地的家庭醫生登記,繼而未必能獲得接種資訊。

5月22日,《柳葉刀》(Lancet;《刺針》)發表了一篇有關黎巴嫩難民獲取新冠病毒疫苗情況的通訊,文章指出難民佔當地人口30%,達170萬人。難民營自疫情爆發以來缺乏各種醫療物資,加上2020年8月貝魯特港口大爆炸進一步拖垮其醫療系統,難民無法獲得疫苗成為了等待爆發的公共衛生危機。

2020年11月,《英國醫學雜誌》(British Medical Journal, BMJ)發表南非醫學研究會(South African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高級科學家費迪南德·穆庫姆邦博士(Dr Ferdinand C Mukumbang)的評論文章,他提出世衛組織新冠肺炎疫苗實施計劃(​COVAX)的受助國應當專門把尋求庇護者與難民列為「受威脅人口」,方可取得援助疫苗。

2021年1月,聯合國難民署宣佈約旦成為首批給難民施打新冠病毒疫苗國家的一員,全球90個開展疫苗接種計劃國家當中,至少51%已把難民納入接種對象。難民署形容給難民接種疫苗是終結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的關鍵,難民署將致力確保所有流離失所人員受到保障。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