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新冠疫情:記者臥底拍攝揭露英國檢測實驗室污染風險

Swab snagged by pipette robot

BBC
偷拍鏡頭髮現,機器在蘸取樣本時把一支棉簽帶出了試管。

日前,在一家英國大型新冠病毒檢測實驗室秘密拍攝的錄像中,發現了存在潛在污染、丟棄測試樣本及達標壓力情況的證據。

一位BBC記者以技術人員身份在該實驗室中工作,她拍攝到其他工作人員偷工減料,並以可能導致污染的方式處理樣本。

這意味著,一些經過英國全國醫療保健系統(National Health Service,NHS)檢測及追蹤系統(Test and Trace)進行檢測的人可能未收到結果或收到了錯誤結果。

該實驗室稱自己遵循了所有必要的規則與規定。

視頻拍攝到的實驗室內的證據顯示:

  • 確保樣本可被識別的檢查很倉促,這意味著有時檢測樣本會被不必要的丟棄;
  • 一些檢測樣本在一個有其他樣本放置的區域內「滴答著」,有污染風險;
  • 在處理樣本時,進行新冠病毒檢測時用過的棉簽留在試管內,帶來了進一步污染風險;
  • 一名質量控制科學家告訴記者,檢測結果的質量在一天中逐漸下降。

這些發現使得專家們對這間實驗室的運作方式提出質疑。

一名專家稱,臥底錄像中有一幕是一名技術人員用一張紙巾將樣本擦掉,他以「瘋狂」形容這一舉動。

「這幾乎毋庸置疑,」諾丁漢大學(University of Nottingham)生物探索研究所(Biodiscovery Institute)所長克里斯·丹寧(Denning)表示。他稱這「將導致污染」。

另一名專家曾主管一家負責數以百萬計核酸檢測的公司,他說,「你不能這樣運營一個部門」。

「要想讓事情運作更快是有辦法的,」菲爾·羅賓遜(Phil Robinson)稱,「但不是通過降低質量。」

被漏掉的樣本

英國政府花費超過10億英鎊打造一個由不同實驗室組成的網絡,它們作為英國全國醫療保健系統檢測及追蹤系統的一部分,對檢測結果進行處理。

位於米爾頓凱恩斯(Milton Keynes)的這家實驗室由非盈利公司英國生物中心(UK Biocentre)運營,是英國政府投入使用的七家所謂「燈塔實驗室」(Lighthouse laboratories)之一。

BBC曾於2020年10月首次報道針對這家實驗室工作操作質量低下的指控。

Reporter Jacqui Wakefield

BBC
記者韋克菲爾德以技術員身份在檢測實驗室裏進行了臥底調查。

當時英國生物中心稱,「已經在處理評論的情況」。但幾個月之後,消息人士向BBC《廣角鏡》欄目組表示,不良操作仍在繼續。

記者韋克菲爾德(Jacqui Wakefield)在1月及2月臥底工作了18個班次,以對此進行調查。

她加入了一個由四名技術人員組成的團隊,凖備並處理核酸檢測樣本。

米爾頓凱恩斯這家實驗室負責處理測試和追蹤系統來自公眾的樣本。

該實驗室每天可以處理7萬個新冠病毒檢測樣本,但韋克菲爾德在那裏工作期間,他們通常的處理量為每天18000到4萬不等。

儘管英國當時正處於第二波新冠疫情之中,與記者一起工作的這家實驗室的技術人員們在他們的班次上有相當長的時間是閒坐著的。

但無論在24小時內收到的樣本數量多少,技術人員們在收到樣本後需要根據一定的量化目標進行工作。

在分揀階段,他們將裝有檢測樣本的試管從袋子中取出,進行檢查以確保它們可以被追蹤,這一步工作有時倉促進行。

這是處理檢測過程的開始。

抵達實驗室時,每個樣本在袋子和試管內部都應有一個條形碼,這意味著如果試管本身缺少條形碼,還可以使用袋子上的條形碼。

但《廣角鏡》節目的視頻顯示,一個沒有條形碼的試管被直接丟掉,因為這個樣本的袋子在這之前已經被丟棄。

這意味著這個樣本的主人將不得不再進行一次檢測。

記者在每個班次上都會與她的同事進行交談,他們告訴她,這類事情經常發生。

該實驗室向《廣角鏡》節目表示,至關重要的是人們可以盡快得到檢測結果,並確保工作人員可以按照實驗室的標凖工作能力進行工作。

處理液體的機器人

韋克菲爾德還拍攝到了實驗室內的一系列操作,專家稱這些操作可能導致污染,並對已經發出的檢測結果的可靠性提出了質疑。

在分揀完畢後,這些樣本會被送往處理液體的機器人處,這是大規模檢測處理環節的中心一環。

機器人的移液器一次自動沾入八支試管中,從每支中吸取一小部分液體,然後把這些液體放在一個檢測盤上。隨後它們會在這裏得到分析,看其中是否含有導致新冠病毒。

為節約時間,在處理樣本時,檢測使用的棉簽會留在試管中,而不是用手先把它們移除。有時,這些棉簽會被機器人的移液器吸住,抬起到試管之外,有時它們會掉到其他樣本上,帶來污染樣本的風險。

Technician pops swab snagged by pipette robot back into tube

BBC
技術人員把棉簽重新壓回到試管裏,這個操作可能導致污染。

該實驗室表示,如果懷疑有樣本被污染,工作必須被中斷,對系統進行徹底清潔後重新開始運作機器。

然而,雖然有的技術人員的確中斷了機器運轉,但韋克菲爾德拍攝到的其他人則是用一隻戴有手套的手把棉簽裝回到試管內。專家稱這同樣可能會帶來污染。

丹寧教授在看到這些證據時表示:「如果一劑溶液已經完全被感染……其中有數百萬個顆粒,然後你開始把這個東西移來移去,自然會有很多小滴灑落到各個不同方向。」

由於粘液的存在,一些樣本會比其他樣本厚得多。而由於這些樣本在這家實驗室處理的方式,有時它們也會帶來污染風險。

韋克菲爾德經常看見這些厚厚的樣本會黏在機器人的移液器頭上,並在被轉移到檢測盤的過程中滴落在其他樣本上。

她拍攝到,有技術人員繼續操作檢測盤,其中一人還試圖用紙巾擦拭一個測試盤來試圖挽回局面。

Technician cleaning a potentially contaminated testing plate with a tissue

BBC
技術人員用紙巾擦拭可能已經被污染的檢測盤。

「你在這裏看到的事情太瘋狂了,」丹寧教授說。「幾乎毋庸置疑,這會導致污染。」

該實驗室表示,可能存在「個別人員」在過去導致的孤立錯誤,但需要考慮到的背景是,一家機構在幾個月時間內從零發展到了擁有可以檢測1100萬人的能力。

「業界最佳操作」

在檢測完成後,結果檢查是由實驗室的生物醫學科學家進行的,他們負責質量控制。

記者與其中三位科學家進行過長時間交談,其中一人告訴她,實驗室的管理層希望提高操作質量,另外兩人表示,他們在檢測盤上看到過數百個他們認為被污染的樣本。

基因檢測專家菲爾·羅賓遜:「你不能這樣運作一個部門……誰是負責人?」

BBC
基因檢測專家菲爾·羅賓遜:「你不能這樣運作一個部門……誰是負責人?」

一名沮喪的科學家向她表示,檢測結果的質量通常在一個班次開始時更好,伴隨時間流逝質量會逐漸下降,而在班次結束前一個小時,「檢測盤有一半是垃圾」。

英國生物中心稱,其「陽性檢測率」與英國平均水平十分接近,保證稱其結果可靠且值得信賴。

該公司稱,《廣角鏡》欄目的發現是對其工作「不完整且有選擇性」的呈現,由於第二波疫情,該公司一直「在一個與眾不同的壓力時期下運作」。

英國生物中心表示,該公司對應對疫情做出了顯著貢獻,「按照業界最佳操作」運作,還已經得到監管機構推薦認證。

英國政府稱,他們要求的是最高標凖,對這些關切「極其嚴肅」,並「將對所有提出的指控進行全面調查」。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