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中美媒體戰加緊 盤點被中國視為老朋友的四位美國記者

中國與美國在媒體領域的爭鋒相對似乎有愈演愈烈的趨勢,針對記者採取的限制措施也日漸成為雙方口水仗內容。

9月7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批評美國「不斷升級對中國媒體的政治打壓,已經到了歇斯底里的程度」,稱美國自2018年以來,無限期拖延、拒簽30名中國記者的簽證;隨後又變相驅逐60名中國駐美國記者。

而美國方面的報道則指稱將有更多外國記者被吊銷在中國工作的記者證,受影響的媒體包括《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以及蓋蒂圖片社(Getty)。

今年3月,中國要求美國三大新聞媒體《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和《華盛頓郵報》部分美籍記者交還記者證,今後不得在中國、包括香港和澳門繼續從事記者工作。

中國方面則指責美國的行為嚴重干擾兩國間正常的人文交流,同時也強硬表態:中國絶不吃這一套。

中美之間在媒體的博弈的確是前所未有的情況。1949年建立政權之前,中共領導人對西方記者曾經極為重視,抓住機會向他們宣講中共的主張。這也使一些當年的西方記者有機會採訪和宣傳「紅色中國」。

其中來自美國的四位記者曾為中共成功打造了在國際間的形象,至今被視為中國的「老朋友」。

埃德加·斯諾

埃德加·斯諾(Edgar Snow 1905-1972)生於美國密蘇里州。1928年前往中國,擔任歐美幾家報社駐華記者、通訊員。

1936年,斯諾首次走訪了在陝甘寧邊區的中共根據地,與包括毛澤東在內的許多中國高層領導人會面, 1937年,他最具影響力的著作《紅星照耀中國》(Red Star Over China)在倫敦出版。中文譯本1938年於上海出版。

有評論認為,此書對中國共產黨贏得成千上萬城市中國青年的支持曾起到重要作用。他對毛澤東領導的中共取得革命成功所做的貢獻也是難以估算的。

1949年後,斯諾曾三次訪問中國。1970年10月1日,中國國慶節當天斯諾與毛澤東一起在天安門城樓。同年12月25日,《人民日報》 在頭版頭條位置發表了斯諾和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的合影,並稱斯諾為美國友好人士。這樣的照片和文字,被認為是中國向美國發出的信號,為1971年7月美國國務卿基辛格秘密訪華以及1972年尼克松總統訪華做了鋪墊。

史沫特萊

艾格尼絲·史沫特萊(Agnes Smedley 1892-1950)也出生在美國密蘇里州。1919-1928年她僑居在德國柏林,在柏林大學教英文並開始研究亞洲。1928年史沫特萊以《法蘭克福日報》(Frankfurter Zeitung)駐遠東特派記者身份前往中國。

史沫特萊以上海為家,但去過中國許多地方。期間她結識了中國著名作家魯迅,並對中國當時興起的共產主義運動做過大量報道。1930年,她與《法蘭克福日報》解除關係後,仍然為包括英國《曼徹斯特衛報》在內的諸多報紙和雜誌撰稿,出版了有關中國以及中國紅軍長征的書,對共產主義運動表示支持。

1936年12月西安事變發生後,史沫特萊曾用英文和德文在西安廣播電台廣播蔣介石被抓的消息。

1937年初她抵達延安,1938年出版了《中國在反擊:一個跟八路軍在一起的美國女人》一書,記錄了她在陝西的經歷。

1941年史沫特萊回到美國,繼續為中共寫作和演講, 她1943年出版的《中國戰歌》(Battle Hymn of China) 被認為是戰地新聞的典範之作。1949年年底,在美國麥卡錫時代的反共背景下她到倫敦避難並完成了《朱德傳》。1950年,史沫特萊病逝於倫敦,她的骨灰被葬到了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為她撰寫碑文,稱讚她是「中國人民之友美國革命作家」。

斯特朗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Anna Louise Strong 1885-1970)出生在美國中部內布拉斯加州一個牧師家庭,父母從小培養她的社會正義感。她20歲大學畢業,23歲獲得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最初為美國教育部門工作倡導兒童福利事業。

1920年她在西雅圖定居後,開始對新聞工作感興趣,在政治上支持勞工、反對美國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支持蘇聯革命。1921年她作為記者前往波蘭和俄羅斯,從此成為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左翼記者和蘇聯問題專家。她還創辦了蘇聯第一份英文報紙《莫斯科新聞》。

1920年代末期她到了中國,開始報道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的內戰並出版了大量著作,其中包括《千千萬萬中國人》(China’s Millions) 、《人類的五分之一》(One Fifth of Mankind) 等。

1946年,斯特朗前往延安,採訪了毛澤東、朱德、劉少奇等中共領導人。

1949年,她被蘇聯指控是美國間諜驅逐。1958年,斯特朗定居到中國,1970年在北京逝世,被葬在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曾經擔任中國文聯主席的作家郭沫若稱她是「中國人民的朋友」。

卡爾遜

埃文斯·福代斯·卡爾遜(Evans Fordyce Carlson 1896-1947)與前面三位親中共的美國記者相比身份更為獨特。他一生絶大部分時間是職業軍人,記者只是他職業軍人生涯中的客串。

卡爾遜出生在美國紐約州,父親也是牧師。他16歲時參軍,曾經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

1927-1929年卡爾遜第一次訪問中國, 擔任美國陸戰隊情報官員,應約為上海的一份英文報紙撰寫有關中國及遠東局勢的評論。在此期間他結識了埃德加·斯諾。

1937 年,卡爾遜再次訪問中國,年底前往中共控制的延安訪問考察。1938年他以美國觀察員身份第二次前往延安,會見了中共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等。

1940年,卡爾遜出版《中國的雙星》(Twin Stars of China), 記錄了他親眼目睹的中國抗日戰場的情況。

據中國共產黨黨報《人民日報》的報道,卡爾遜1947年因傷病逝之前,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曾聯名發出一封感謝信,感謝卡爾遜為中國民主所付出的努力。


中共延安時期自1937年開始改變宣傳政策,斯諾成為第一個進入延安的西方記者。其後,還有不少其他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國記者曾經向世界介紹「紅色中國」,其中包括為英國媒體和美聯社等撰稿的德國記者岡瑟·斯坦因(Gunther Stein)、新西蘭記者詹姆斯·貝特蘭(James Munro Bertram)、美國攝影記者哈里森·福爾曼(Harrison Forman)等等。

1944年5月,延安曾經接待中外記者團,外國記者成為中共當時輿論公關戰中的重點。在周恩來的親自過問下,外國記者們成功向外界介紹了中共的抗戰努力,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外界對中共的好感。

有評論人士認為,當時尚未掌握政權的中共老一輩領導人成功運用了《孫子兵法》中的謀略,將「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巧妙運用到與西方媒體和記者的關係中,營造了對自己有利的國際氛圍。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