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習近平頻密提及中國經濟「雙循環」 或為「十四五」規劃鋪路

北京王府井大街

Reuters

近期,「雙循環」成為中國政府會議上的熱詞。

自從7月頻密提及「雙循環」的「發展格局」後,上周習近平在安徽考察,提到「雙循環」是長期戰略部署。本周一(8月24日)在召開的中國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再次談及「雙循環」,稱要強調以通暢的國民經濟循環為主。

多位分析人士表示,今年10月份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制定「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規劃,因此「雙循環」可能成為兩個規劃的主線,主宰未來多年中國經濟走向。

中國與美國關係日趨惡化,近期整體地緣政治環境幾乎跌入冰點。此前中美貿易協議評估會,作為難得的溝通渠道也被推遲。不過,8月25日上午,中國副總理劉鶴應約與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財政部長姆努欽通話。根據中國官媒新華社報道,雙方同意創造條件和氛圍,繼續推動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落實。

「不是內循環」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一說法剛提出時,從媒體到輿論,多以「內循環」來概括。

繼而也有很多討論認為,這是中國應對外部壓力「閉關鎖國」之舉,回到「自力更生」的計劃經濟時代。

但多位經濟學家進行反駁。中國財政學者賈康撰文稱,將其解釋為以後要自力更生是「極端化認識」,「帶有明顯偏差的理解」,而是通過發揮內需潛力,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地聯通,內外需相互促進,綜合發力。

不過,此後中國輿論中「內循環」的提法漸漸淡出,被官方的「雙循環」統一。

習近平近期講話也稱「新發展格局絶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提出來的,是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

所謂環境條件的變化,即中國近期幾乎跌入冰點的地緣政治環境。

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程實、資深經濟學家錢智俊發佈報告中稱,面對全球化的歷史性困局,中國「雙循環」並非走向「閉關自守」,而是選擇通過向內發力,為高水平開放打開向外空間。

他們認為,「內循環」的產業升級預計將推動亞洲區域經濟一體化,為中國經濟融入全球體系打造新的戰略支點,優化「外循環」中國際分工的路徑。

此外,長三角(長江三角洲區域)也成為第一個與「雙循環」聯繫到一起的區域。在安徽省合肥市召開的會議上,習近平再提「雙循環」,並要長三角區域發揮多項優勢,「積極探索形成新發展格局的路徑」。

資料圖片

Reuters

內需是關鍵

路透社援引中國政策內幕人士和政府顧問稱,這一政策尚未給出具體細節,但標誌著中國的戰略重心將轉向本地需求和技術發展。

內需如何刺激,中國施政者在面對經濟下滑時,習慣性借助房地產提振經濟。

一方面因為,中國人置業的習慣,房產消費意願強。另一方面,房地產可以帶動上游的鋼鐵、水泥、建築、機械等基礎行業,還能帶動下游的裝修、建材、家電等消費行業,撬動力強。

此外,與房地產息息相關的還有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讓金收入。作為地方政府重要的財政進項,樓市火熱也可以推高地方政府的收入,進而繼續投資。

但是,刺激樓市的老路走過幾遍以後,弊端迅速凸顯。

比如,大量居民存款都被房貸擠佔,長期來看,居民消費能力被透支,消費增長被「竭澤而漁」。

同時,過渡依賴房產,帶來全社會的高槓桿風險,一旦經濟發生劇烈波動,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

最近幾年,中國啟動「去槓桿」的歷程,房地產市場成為首先被限制的行業。目前來看,中國全國性「房住不炒」的限制政策還在堅持,未有放鬆的跡象。

如何在不借助房地產的情況下刺激內需,成為經濟學家觀察的重點。

打破創新束縛

中國作為一個後發大國,第一階段通過技術引進成功實現技術進步。

然而在第二階段由於發達國家的技術封鎖和當今前沿技術越來越複雜,單純依靠技術引進已經越來越難,因此必須轉而依靠自主研發和創新來實現技術進步。

與此同時,中美博弈已經從最初的貿易領域向科技、泛政治和金融等領域蔓延。

本月早前中國電信設備業者華為表示,從9月起將無法生產旗艦麒麟芯片,因美國對華為供應商的施壓,導致華為的海思半導體無法繼續生產這一關鍵的手機零部件。

綜合這些原因,在科技創新上實現「內循環」也成為外界討論的焦點。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