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黎巴嫩首都貝魯特大爆炸:死亡人數破百 港口官員被軟禁

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港口發生巨大爆炸,造成至少135人死亡,超過4000人受傷。總統宣佈全國哀悼三天,國家進入兩周的緊急狀態。

與此同時,當局已經將數名港口官員軟禁,並已經對他們展開調查。

爆炸在周二(8月4日)發生,現場有蘑菇雲升起,造成建築損毀。救援人員周三(5日)仍在搜尋過百名失蹤者下落。

黎巴嫩總統米歇爾·奧恩(Michel Aoun)表示,爆炸相信是由存放在港口倉庫內多年的2750噸硝酸銨引起。他表示,沒有安全地儲存數量如此龐大的化學品令人「無法接受」。

當局正進行調查以找到引發爆炸的確切原因。黎巴嫩最高防務委員會說,涉事者可能將面臨「最高刑罰」。

奧恩總統還宣佈政府將投入1000億里拉(約6600萬美元)的緊急資金,並稱將宣佈進入為期兩周的緊急狀態。

一名BBC記者在現場報道稱,看到許多屍體和嚴重損害,爆炸足以癱瘓貝魯特港口。黎巴嫩衛生部長早些時候說,醫院也已經不堪重負。

貝魯特港口區爆炸後情況(5/8/2020)

Reuters
港口區樓房幾近全毀。
黎巴嫩貝魯特港區附近一家酒店受損情況(4/8/2020)

EPA
爆炸炸毀了幾英里外的窗戶

貝魯特爆炸是怎樣發生的?

這起爆炸發生在當地時間周二18:00(格林尼治標凖時間15:00)左右,最初只是港口發生火警。

目擊者納斯魯拉(Hadi Nasrallah)對BBC記者說,他看到港口著火時並未想到會發生爆炸。爆炸發生後,他有幾秒鐘失去了聽覺,才覺得出大事了。然後他身旁多輛汽車的玻璃都爆裂了,碎片橫飛,樓房商店的玻璃也是。

BBC記者裏娜·辛加布(Lina Sinjab)本人在貝魯特市,她當時身處距離港區五分鐘車程的地方,能感受到震蕩與衝擊波。她說:「我居住的大廈在晃動,幾乎就要塌下來。所有窗戶都被炸開。」

黎巴嫩當局早些時候說,此次爆炸看似一場事故,而非故意人為。黎巴嫩總理哈桑·迪亞布將爆炸形容成「一場災難」,並說會將涉事者繩之以法。

這次爆炸讓遠在150英里外的塞浦路斯居民都能感受到。

當地媒體報道稱,現場有兩次爆炸,很多人被困廢墟下。 一名目擊者形容第一次爆炸震耳欲聾,影片中可以看到汽車和被炸毀的建築物殘骸。

港口附近的一名目擊者告訴法新社:「這裏周圍的所有建築物都倒塌了。我正在黑暗中穿過玻璃和碎片。」


什麼是硝酸銨?

貝魯特爆炸發生後目擊者拍到一團紅色煙霧冒出(4/8/2020)

Reuters
硝酸銨爆炸會釋放有害氣體。

硝酸銨有多種用途,但最常見用於農業肥料和炸藥。

硝酸銨與火接觸時極易爆炸。而且爆炸時,會釋放有毒氣體,包括氮氧化物(nitrogen oxides )和氨氣 (ammonia gas)。

由於硝酸銨非常易燃,因此對於如何安全地儲存有嚴格的規定。其中一點是儲存位置須完全防火,並且不得在任何排水管,管道或其他通道中放置硝酸銨,以免意外發生時火勢會借著這些管道造成更大傷害。

不過,英國前任情報官員菲利普·英格拉姆(Philip Ingram)接受BBC第四廣播電台晨間新聞欄目《今日》(Today)採訪時說,要讓硝酸銨變得易燃易爆,必須出現特定的環境,才會引致這樣的變化。例如是受到燃油污染。否則只要存放妥當,硝酸銨仍是一種相對安全的物質。


地圖

BBC

國際反應

黎巴嫩總理哈桑·迪亞布(Hassan Diab)呼籲國際社會給予幫助,他說:「我緊急呼籲友好和弟兄國家……支持黎巴嫩並協助我們療癒重傷。」

英國首相鮑里斯·約翰遜(Boris Johnson)發推文說:「今晚貝魯特的照片和影片令人震驚。我為所有陷於這一可怕意外中的人們祈禱。」

「英國隨時凖備以一切可能的方式提供支持,包括那些受影響的英國公民。」

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之前評論這爆炸為「可怕襲擊」(terrible attack),他之後對該國及民眾表示最深切的同情。

美國國務卿邁克·蓬佩奧(Mike Pompeo)則表示美國會提供必要協助。他在推特上寫道:「我們正在監測,並隨時凖備援助黎巴嫩人民,從這一可怕的悲劇中恢復。」

遠眺貝魯特港口區爆炸現場(4/8/2020)

EPA
爆炸基本上破壞了港口的設施。

黎巴嫩近段時間局勢緊張,聯合國支持的法庭計劃在本周對2005年黎巴嫩前總理拉菲克·哈里里(Rafik Hariri)遇襲身亡案作出判決。

對黎巴嫩來說,此次爆炸十足是「禍不單行」。新冠疫情仍在黎巴嫩蔓延。與此同時,這場健康危機也給黎巴嫩的經濟造成損失,致失業率高企,社會矛盾愈發突出。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