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香港電台《頭條新聞》爭議:言論自由被削弱的擔憂

香港公營廣播機構「香港電台」諷刺時弊的電視節目《頭條新聞》,被香港通訊事務管理局裁定節目內容侮辱警方,煽動公眾對警方的仇恨,向香港電台發出警告。香港電台就事件致歉,不排除節目在本季結束後停播,事件引發外界對香港新聞與言論自由進一步被削弱的擔憂。

香港電台《頭條新聞》在1989年啟播,見證香港主權移交的歷史,節目以嬉笑怒罵的方式諷刺時弊,充滿市井味道,被不少政界中人視為掌握民情的節目。除了在電視台播放,在YouTube上,每集均有數以十萬計的觀眾收看。節目一旦停播,不單失去一個有關香港的「集體回憶」,也是粵語諷刺時弊電視節目的終結。

「《頭條新聞》是風向塔指標,1989年,它的誕生反映了那個年代自由的土壤,節目超越立場,既不親中、也不親英,站在香港人的角度去看中英雙方的視野,彭定康(末代港督)和魯平(前港澳辦主任)通通都(被)批評和諷刺,」《頭條新聞》主持人曾志豪接受BBC中文訪問時感慨地說。 

他表示, 「1997年以後,則是考驗當中國管治香港後這片土地有沒有變質,港英政府容許得到的東西,『港人治港』的香港又容不容納到,這個問題由97年問到現在,大家都很擔心,節目倒了,就是香港土地變質了,現在節目是半死的狀態,大家都很傷感,我們遇到陌生的市民會哭,他們不是不捨得這個節目,而是這個節目所承載的香港……我們知道這代表香港已經變了,港英時期香港擁有的言論自由已經消失了。」

《頭條新聞》的一集爭議節目

香港電台《頭條新聞》在今年2月14日播出的一集節目收到超過3千多宗投訴。香港通訊管理局調查後裁決,質疑節目中的資料凖確性,有污蔑和侮辱警方,以及未有包括多方面意見,決定向香港電台發出警告。

該集節目中,最具爭議的部分是一個名為「驚方訊息」的環節,主持人裝扮成警察,以廢物膠袋裹著頸項和雙手,開場時從大型垃圾桶冒出。香港通訊管理局認為,這是「對警方作惡意的描繪,以侮辱警隊及傳達偏見,暗示警務人員均被視為廢物,遭人厭惡唾棄,也暗示只有毫無價值的人方會加入警隊,有譏笑所有服務於警隊或有志加入警隊的人之嫌。這種描繪與警方任何具體行為或工作,或公眾對警隊行使職權的關注完全無關,而是旨在污蔑整個警隊作為一個社會群體,以及對整個群體作無理攻擊。」

另外,香港通訊管理局認為,節目「需反映一些不同觀點,以免節目內意見偏頗或完全偏向一方」,雖然節目有報道警方及不同政黨的立法會議員的意見,但這些片段加上了音樂,「似為揶揄該持不同意見 的人士並藉此強化主持一方觀點,則不免令人懷疑是否已真正履行須讓多方面意見得以表達的責任」。

曾志豪對BBC中文表示,不認同通訊局的裁決,「我很難接受『批評、諷刺或監察』等同『煽動仇恨』,這是他們主觀的臆測,例如垃圾桶,局方解讀就只有一種,就是令人認為只有無價值的人才當差……我最反感的是,太輕易把傳媒的批評變成仇恨,明明是公共監察,它就變成私人恩怨,難道記者揭發權貴『僭建』,難道你說仇富?難道你又想煽動社會矛盾對立?我們只是指出一個群體、政治勢力做錯。」

《頭條新聞》在港英年代其中最常諷刺的兩個人,是末代港督彭定康以及時任港澳辦主任魯平,其中一集,魯平化身大媽,用乒乓球拍打彭定康的屁股,表達了兩人在香港前途問題的對抗關係。彭定康和魯平均沒有批評《頭條新聞》,並在2012年接受《頭條新聞》專訪,彭定康重看當年的片段還笑著回應稱讚《頭條新聞》做得不錯,強調諷刺幽默在言論自由中不可或缺。

曾志豪說,如果當年用現在的邏輯,彭定康等人也可以指責《頭條新聞》是煽動仇恨。

他又提到,2004年,香港一個電台主持,在節目中提到「好仔不當差(好兒子不喜警察)」,遭香港通訊管理局勸喻,當時的警隊協會高層形容是「小題大造」,「所謂對警察的諷刺揶揄,完全是看你部門有幾大的胸襟,2004年可以一笑置之,現在批評視為極大侮辱,我覺得是社會出現問題。」

曾志豪承認,節目大部分時間是批評警察,卻甚少批評民主派或示威者。

「我們是公共傳媒,傳媒應該監察公權力,而不是面向無權無勢的小市民。我們也考慮過是否太想談到警察,但因為警察太多新聞,以前為何沒有這樣做?因為那時候警察是正正常常,並非社會焦點,就算2014年『雨傘運動』,當時也有對警察有批評,但未嚴重到要專門有一個給予警員的環節,當時的監察警方的機制仍然可以運作,但現在失去了這種機制,傳媒第四權才要每周把警察的醜事、壞事拿來批評。」

另外,作為一個諷刺時弊的節目,曾志豪認為,很難給予各方公平的回應時間,「如果節目是諷刺政治的漫畫,你怎可能畫一部分給你回應?這是一個諷刺性的節目,這是批評的一類,它不是新聞報導那種陳述事實,提供各方觀點,也不是博士論文,它是明快、短小,一兩句的幽默,觸動到社會情緒氣氛。」

這次被針對的《頭條新聞》過往曾被激進民主派批評是「維穩節目」,曾志豪說,「這種節目最大意義是出一口氣,當社會有怨氣,明明氣到想上街,因為看完這節目,笑了一笑,又沒事了,政府看不出這是用來出氣的工具,它不會令你更憎恨政府,現在你把出氣口關掉,可能它聽不到噴氣的聲音,自以為安靜了,但其實那是快要爆發了。」

PROTEST

Getty Images
香港電台《頭條新聞》大多批評政府官員和警方,但甚少批評民主派或示威者而被指偏頗。

香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邱騰華認為,任何廣播機構都不該散播仇恨情緒,並指節目須有事實根據和基於正確的資料,否則辜負觀眾期待。香港建制派立法會議員葛佩帆認為,節目可以批評政府,諷刺時弊,但不等於可以惡意誣蔑警隊及分化社會,期望港台做到提供正確資訊,成為政府與市民溝通的平台,而非越走越偏激及偏頗。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李立峰表示,諷刺節目就是基於事實做誇張表達,以達針砭時弊和娛樂效果,要求節目平白陳述事實並不合理。他認為,每一次警告都會打擊節目製作,令媒體的表達形式減少,影響言論自由及發揮空間。香港記者協會則發聲明,指關注節目遭政治壓力而面臨停播,憂慮香港的言論自由空間日益縮小,最終甚至產生寒蟬效應。

粵語諷刺時弊電視節目愈來愈少

曾志豪是大學新聞系出身,之後加入香港電台從事幕後工作,其喜歡惡搞、趣劇的特質被看中,2005年加入《頭條新聞》。他對BBC中文表示,小時候曾受到中國大陸相聲節目的啟發。

「本來大陸的社會也曾經擁有這類節目,80、90年代,相聲小品有空間批評官僚作風,馬季、姜昆、侯寶林等,可以把舊社會,甚至文革怪現象都放進去,但後來愈來愈嚴格,相聲小品市場急速沒落,一面倒變成歌功頌德,藝術創作、娛樂事業一池死水。」

《頭條新聞》不單是一個香港的節目,也是廣東一帶粵語區唯一能夠批評政府的諷刺時弊的電視節目。有一段時間,曾志豪和另一主持人吳志森,甚至可以在中國社交媒體微博打滾。

「曾幾何時,我們在微博與很多廣州網民交流,他們會截屏給我們看,說這周又看了我們了,那真的是最甜蜜的顛峰時期,他們會翻牆看,也會懂得笑,接受我們的風格,但習近平上台後,就不一樣了,現在我們貼什麼都只會被人罵,很多戰狼和小粉紅,這是很大的變化。」

中國大陸的言論空間在收窄,香港也是。曾志豪形容,他好像看著香港電台倒退,走向變成「中央電視台」,現在香港的「公共廣播」中,「共」那個字比較大。

「內地幾十年來,傳媒喉舌論、文藝要為政治服務,這種思想根深蒂固,但香港經歷過殖民時期,明白傳媒的角色在做什麼,怎麼可能要倒退扮喉舌的年代。」

《頭條新聞》主持人曾志豪

BBC
《頭條新聞》主持人曾志豪接受BBC中文專訪時認為,節目一旦停播,就反映了港英時期香港擁有的言論自由終於消失了。

香港電台近期爭議

世界各地的公營廣播機構運作不盡相同。英國廣播公司、日本放送協會等等,主要收入來自觀眾支付的「牌照費」,這個「牌照費」如何制定和收取,則是由政府或議會監督和決定。美國是透過美國公共廣播局,向當地公共廣播電台、電視台提供財政資助,然而,美國大部分公共廣播機構都是靠基金會或商業機構捐贈來營運。台灣的公共廣播「公視」則是按照台灣《公共電視法》而成立的獨立經營的公共媒體,超過一半收入依賴政府,節目盡量去商業化,重視社會教育意義。

香港電台是一個香港政府的部門,收入完全依賴政府,很多員工也是公務員合約,其節目無需考慮商業因素,亦會製作各種小眾節目(例如針對少數族裔的節目),顧及社會各個階層,但港台電視頻道敵不過主流免費電視台,加上網絡興起,香港電台部分節目收視率偏低,引發討論是否值得作出相應的投資。

香港建制派的觀點認為,香港電台是「收政府的錢」,「狗不能咬餵飼的手」;但民主派一方認為,香港電台是使用「納稅人的錢」,其編採獨立是新聞媒體中重要的要素,不能當政府喉舌,也不應該受到港府的壓力。

主權移交後,港府加強了對香港電台的管理,特別是2010年,成立了「港台顧問委員會」,推出《港台約章》,訂明香港電台除了提供凖確持平的新聞報道、資訊、觀點和分析,也要增加市民對「一國兩制」的認識,以及培養市民「國民身份」的認同感。

除了《頭條新聞》以外,近期一個英文新聞節目《The Pulse(脈搏)》因為專訪世界衛生組織高層時,問及世衛會否重新考慮台灣會員資格時,被港府譴責是違反「一中原則」。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表示,香港電台遵守「一國兩制」原則,不能以作為公共廣播機構為理由獲豁免,而《港台約章》亦已清楚訂明,公共廣播機構的職責,是要加深市民對「一國兩制」的認識,這些都是規範港台運作的清晰指標。 

曾志豪笑言,他也很想思考一下何謂「一國兩制」,此前港府就中聯辦地位問題多次修改聲明,由中聯辦是受《基本法》規管的「中央政府所屬部門」,到後來中聯辦是「代表中央政府」,連政府也承認自己不了解《基本法》而要致歉,「即是昨天、今天、明天的『一國兩制』也可能不一樣,我不知道怎樣正確推廣『一國兩制』。」

他指出,《頭條新聞》對比起網上議論時政的節目,其風格不算最出位,「外面自由度更大、也更尖銳」,但正是因為香港電台的地位,所以特別「惹火」。

「這就是《頭條新聞》最大的價值,因為它是公共廣播平台,打正旗號『用阿爺的錢講阿爺不愛聽的說話』,對方想除之而後快,觀眾看得更痛快,當然節目放在網絡上是沒有問題,但在電視上播放和在網絡播放是兩回事,我們要以公眾的利益為依歸。」

香港電台《頭條新聞》目前該季剩下的幾集將會做到6月中下旬,未來的命運仍然是未知之數。曾志豪擔心,可能會被要求讓非編採人員監管節目,但目前仍然未知道節目的未來會怎樣,但他強調自己會為節目撐到最後一分鐘,真的走不下去才會離開。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